2024年11月29日下午,一年一度的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评选会如期隆重举行。评选会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总经理兼总编辑贾雪飞主持,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致辞,向与会嘉宾致意,肯定了聚珍在诸如销售规模突破目标、丛书形成矩阵、单本书打造有亮点等方面的成绩,感谢上海学者及出版界对聚珍发展给予的悉心的关怀、极大的宽容、坚定的帮助和支持。沪上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资深编辑、资深媒体人代表和聚珍编辑共聚一堂,回顾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2024年的最新工作成果,评选中华聚珍年度十佳图书。
莅临本次评书会的嘉宾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书评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复旦大学副教授徐渊,资深传媒人、“探照灯好书”及“腾讯好书”主编张英,资深传媒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编辑黄晓峰,《新民晚报》副刊部首席编辑郭影,《文汇报》读书版主任编辑蒋楚婷,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陈飞雪。
本次评选,遴选代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版方向且双效益表现突出的2024年优品新书参评。“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集体亮相,配合各主题的深度精讲、讲义如《周易精讲》,经典阅读梯队矩阵初步形成;名家大家的学术普及重磅之作迭出,《重写晚明史》(五卷本)、《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自出版后至今热度不减,新鲜出炉的《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甫一面世,即受到各界热烈关注;“邓云乡集”(图文精选本)、《花果小品(增订本)》等名家经典新编之作,不仅文字上增益良多,图书装帧也更为精美;一批新锐学者受到极大关注,适应时代及读者需要编著的经典普及读本《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小人物大历史的杰作《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以全新角度解读春秋战国历史的《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惊艳亮相;此外,讲述上海特色历史人文的《海上遗珍:永嘉路》、旨在普及艺术人文修养的《茆帆山水画公开课》,以及主题出版图书《嘉兴城南:从马家浜文化、南湖人民公社到成为现代化城区》,都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赞誉。
经过与会嘉宾严格而热烈的评议,匿名投票产生了“2024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并特别推举了“2024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致敬图书”。
年度致敬图书
《重写晚明史》(五卷本)
《燕京乡土记·岁时风物略(图文精选本)》/邓云乡集(图文精选本 )
年度十佳图书
年度十佳图书
《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
《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四书通识》/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
《论语百句(增订本)》/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
《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
《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
《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
《周易精讲》
与会嘉宾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
参评图书我看了以后有这么几点感觉:
第一,聚珍组织的作者队伍是以复旦作为大本营,同时又把眼光放到上海,放到全国;
第二,聚珍出书有个特点,就是让一流的专家写大众书给大家看,大众的著作也可以有很好的学术深度,这个我认为做得相当好,比如陈尚君老师的唐五代诗研究、江晓原的天学史、傅杰的《论语百句》,就能讲出很有学术内涵又能契合大众的东西;
第三,不断地采取旧书新做、好书重做的方法。因为有些名家的书有不断再版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比如《邓云乡集》,包括郑逸梅的书,这些作品在读书界都站稳了自己的地位,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把它重新用现在的阅读习惯做好,还是有相当大的市场;
第四,重点书重点做,《重写晚明史》在这方面是做得相当成功的;系列书长线做,如《美华书馆》跟前几年的《铸以代刻》都是印刷史系列,《永嘉路》这个上海著名道路的系列,还有刘勋的《虎变》《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春秋战国史系列;
第五,在做书的的过程中编辑团队是否用心是很有讲究的,这个关系到书的质量好坏。像“百句”、邓云乡系列原来没图,现在都配上了,陈引驰老师《文脉的演进》,做得非常精美,不少书编排上也很有想法;
最后一点,就是既注意到了宏观视野的著作,比如《重写晚明史》,也有微观视野的个案,比如《何鲁之死》《美华书馆》,面向大众的读物应该要有多元化的表现和写作方式。
希望聚珍2025年做得更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
聚珍今年的图书有了飞跃,无论选题还是内容都很精彩。
选题充分依托复旦的优势,一套一套推出,使得选题有延伸性,可以持续不断。
比如“中华经典通识”已经出到第三辑,“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首出,未来可期,辑辑不断。内容上有对经典的重新阐释,除了“通识”“百句”外,还有对经典的再版,如《花果小品(增订本)》《邓云乡集(图文精选本)》等。前人著作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了经典,通过重新整理编排再版,以新的面貌呈现,更适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能唤醒当下的阅读兴趣。出版不主张一味求新,但可推陈出新。
聚珍今年新书还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印装有很大的提升,几乎所有的图书都有插图,这样更为吸引读者,是非常好的尝试,这是今年聚珍图书非常明显的特色。不是所有书都要有配图,但配图恰如其分,会加深或扩大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得更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今年让我看到聚珍图书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
以前在出版社做书的时候,主要是指社科类图书,经过大家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我后来概括为“以专业学术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风尚”,如果用更简洁的表述,就是“坚持学术性,注重大众化”。无论是讨论选题,还是评选年度好书,这两个标准都适用。
评好书有两个作用,对内是树立一个样板,尤其是对青年编辑来说,应该多出有学术价值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好书。对外是逐步建立读者认可的出版品牌,提高图书质量的同时,提升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真正地以好书来倡导全民阅读,以阅读来共建书香社会。
一本好书要想有市场关注,那你也必须首先关注市场,也就是说,你如何以新书选题来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小到读者关切,大到国家战略。既体现基础研究的出新,又具有实践导向的引领,既有历史维度,又有国际视野,等等。至少我们要让大家看出来我们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书评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
从某种角度非常小众的书,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小众的书其实可以变成大众的一个方面,就是那些铁粉们的忠实度是非常高的,如果你能够找对应点了,足够你这本书的一个印量。我觉得这样的品种,也可以适当地开发一些,构成我们聚珍自己的特色,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呼应。
在未来的十年里面,我们纸面出版一定要早布局,形成多元化的一个这样的形式。资源数字化、阅读多元化的趋势不可抑止,但是并不是书就在世界上绝种了,它可以变成礼品,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的日常的另外的一个方式。像读书会这样的一个群体,书的周边产品,我觉得我们要早点布局。版式上我们还有可以再提升的空间,形成我们聚珍独特的风格。
我很佩服聚珍的团队,这么一个精悍的小团队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复旦大学副教授徐渊
我把今天书评会的参评书做了一下分类,其中既有如《美华书馆》《何鲁之死》这类可以算是完全原创的研究性著作,同时可读性又很强;又有如《周易精讲》《文脉的演进》《通天》这几部书,很像大学里的专业选修课的讲义,它是很扎实的课程的积累;第三,是《论语百句》《传习录百句》,属于兴趣引导类的经典导读书;第四,就是和大学通识课相对应的书,它不是面对专业学生去讲,受众中既有工科学生,又有医科学生,要讲得深入浅出。这次参评的18种书中,通识类书的比重有提高,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解读体系。
我以前在上海做公益读书会的时候感受颇深,以《虎变》的作者刘勋为例,我们一起在线下举办了几百场读书会活动,刘勋老师读书会的音频目前在网上的点击量已经接近3000万了,可以看到大众对经典阅读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学术与普及之间需要很多的阶梯,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正在搭建经典阅读的路桥系统,图书布局已经开始凸显这一架构的基本轮廓。如果要在全国找一个出版社把这块做好的话,那肯定是中华书局。比如,“中华经典百句”系列,可以想到的种类就有一百种,甚至两百种。包括“中华经典通识”,更是未来可期。上海聚珍现在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创业阶段。
其次,聚珍图书的站位很高,体现在对作者的选择上。我们知道,一位好的老师一辈子站讲台授课,真正成熟的课程可能也就三门到五门。像樊树志先生的《重写晚明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樊先生讲晚明史课程的一个扩大,而且已经把它最好的资源发掘出来了。聚珍坚持着较高的作者和内容定位,这些高质量的资源其实是很有限的,它们与中华书局的平台一匹配,就能起到非常好的化合效应。再加出色的营销配合,就能形成持续的销售,而且随着整体品牌的口碑越来越好,丛书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种宣传的效用是有效积累的。
另外,在书的形式上,今年推出了一些旧书新做的种类,非常好。现代人家里空间有限,买书时会非常谨慎,需要一个必须买的理由才会买某一本书。书作为产品,是否称手很关键。请王家葵老师题的《通天》的封面,徐俊总题的《百句》的封面,增加了图书的艺术性,也体现出文史类图书应有的品味。
从今年入选“聚珍十佳”的图书来看,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出了其在出版领域的卓越实力与深厚底蕴。这些图书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更在形式与呈现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了公司对高品质出版的执着追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希望上海聚珍未来不仅在学术性、知识性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更能在艺术性和审美方面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通过引入更多艺术元素,丰富图书的视觉体验,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熏陶。同时,也期待聚珍能够积极推动艺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资深传媒人、“探照灯好书”及“腾讯好书”主编张英
聚珍是个小而美的出版机构,是我信任的,往往给我惊喜,图书品质和品相都没有丢。聚珍做大众普及图书,就是做好学者和大众的桥梁和转换。
图书版本升级很重要,不同的读者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版本。书是一个最好的礼品和连接器,可能会越来越成为奢侈品,书从创意即内容原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器。
图文本其实可以往奢侈品方向发展,做增量,比如做定制需求品。一句话,名家大师+好的版本+有品味的装帧能成就有爆发力的好书。
资深传媒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编辑黄晓峰
聚珍今年精装彩印图书比例特别高,全彩,双色,配图,对编辑的要求很高,也可见编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阅读电子化以后,纸质书既有阅读功能,也有收藏的功能。书好看,装帧讲究,读者就愿意收藏。比如《重写晚明史(五卷本)》。聚珍图书装帧设计有很大提升,精致,很有想拿来放在书架上的欲望。
今年聚珍图书形成了阅读的梯度,有意识地布局,比如“百句”“通识”“讲义”“精讲”等,不同层面的读者都照顾到了。“通识”第一辑推出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现在到了第三辑了,体量厚度宽度都出来了,冲击力很强。
《新民晚报》副刊部首席编辑郭影
看到2024年十大好书的候选好书,很惊喜——学术性、文化性、大众性、艺术性,可谓名家荟萃,雅俗共赏,古今中外,经典光彩,图文并茂,浅易深邃。尤其是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五卷本,特别令人惊艳。
这些年,上海聚珍的书越来越有了自己的特色、路径、规模和体系。比如《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我所认识的唐朝诗人2》,等等,这些都是可持续的,因为有顶流的学者资源,又颇受读者欢迎。
今年令人惊喜的,一是除了名家,作者资源中不乏中青年学者,有的还是跨界。二是突破,有非虚构,比如《何鲁之死》,显示了选题的突破和作者资源的拓展。三是图文并茂,图片的增加契合当下阅读需求,也是与文字内容的相得益彰。四是装帧设计,比如樊树志先生的这套书,设计得非常好,内容是中国历史,是古,而装帧设计比较时尚,感觉是翻译书籍的风格韵味,很惊艳。现在很多人买书,是讲究颜值的——既要好看,还要讲触感,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有收藏价值。如今电子书阅读方便,手机上随时随地可以读书,而装帧很好又有内容的书,更具吸引力,作为送朋友的礼物很有品。在其他候选好书中,比如说《通天》,字体的选择和设计很用心,很雅,辨识度高。《茆帆山水画公开课》除了内容,图片质量好,排版舒服,装帧设计清雅,很高级。
上海聚珍很有精品意识和市场意识,非常难得。希望继续坚持名家经典、畅销书和长销书意识,在封面设计和排版的舒适度上精益求精,在文创方面发挥优势,进一步拓展。
《文汇报》读书版主任编辑蒋楚婷
我以前对聚珍图书的感觉就是内容很好,装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今年我觉得特别眼前一亮的,就是聚珍的书装帧也非常漂亮了,特别是《晚明史》那一套,传统文化和西式的装帧设计结合得非常好;还有邓云乡系列,我也很愿意买一套放在家里,这种精品的小书也很好,这是今年让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闪耀的地方。
还有就是插图也非常丰富。现在有很多电子书,还有那些网上的东西也很多,为什么还要纸质书呢?就是为了看这个版式。如果版式很漂亮,就会获得一种很享受的感觉,所以以后的书就是要给人一种视觉享受。还有就像刚才周老师说的,有收藏的功能,这个是胜过电子书的方面,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要做精装的精致的书。
以上是观感上,内容方面我觉得是一如既往地好。一方面那么多宝藏的老先生大家小书写了这么多,还有就是去年纵向的一条线之后聚珍横向地开始布局,包括通识到百句这样一个整体的架构都已经搭起来了,然后往上面添砖加瓦。还有就是我觉得非常好的一点是有了很多新锐的作者,比如苏精、高晞。高晞的《何鲁之死》我拿到的时候看到图片感觉就是震撼,也可以说是惊骇,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本书里有很多医学史包括文化史的东西,非常好。这些新锐的作者,他们的视野和写作方式是很契合我们现当代年轻读者的喜欢。所以我觉得这些宝藏作者你们一方面要维护,一方面还要多发掘。以前我们根本不会想到中华书局会去做一本《本草环球记》,会去做一本《何鲁之死》,这种好像不在你们历史的范畴里,但是做了以后我们觉得非常好,所以希望你们能多挖掘一些这样很好的作者。
希望你们能坚守下去。
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陈飞雪
聚珍的结构建立起来了,标准也悬得比较稳了,而且新意在萌发。
今年我特别觉得几本书有新意,高晞的书在整个我们聚珍的书里就特别亮眼,它是一个年轻的写法,在全球化的视野里。我看了她的《后记》也很感动,就是她惦记了那么长的时间,看到了也是你们的作者苏精老师的书,发现了史料,在2020年到2024年之间,她就把这段写出来了。而且她的写法非常国际化,看到这个题目我也会有兴趣,而且书里有非常多的文化与政治视野的分析。你们把这本书的作者留下了,并且推动了她的写作。
然后我有一个变化,也是我在这里学习的变化,跟大家汇报一下。我觉得《称霸》的作者刘勋进步飞快,离不开聚珍出版工作对作者的托举。现在整个图书产业里面最要讲的,或者说很多营销都要讲垂类,刘勋就自己就创造了一个垂类的群体。但是我有个小小的建议,他的书一直因为厚,所以要做精装,也便于这本书不散架,但是我就会想到,所有的畅销书都是平装书,可以印得快,而且让读者拿在手上没有负担,然后在刚出来的时候就疯狂营销。这本书有点太厚了,但是我又希望它是一本畅销书,而且我觉得刘勋有可能会成为畅销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