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很多当事人除了向律师事务所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外,开始选择“互联网”法律咨询服务。然而,网络世界真假难辨,对于信息源的甄别需要广大网民擦亮眼晴,谨慎选择。今年以来,互助法院五十法庭在受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多起案件的当事人均因轻信网站、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以“网上申请立案、无需本人出庭不见面可以直接离婚、费用低廉、案件包赢”的不实宣传而付费,但收取高额费用后提供的服务仅代为提交起诉材料、网上立案,有的“律师”甚至直接失联,给案件当事人带来经济损失,对此法庭立即作出风险提示。
在受理莫某某诉李某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原告起诉被要求赔偿5000元的损失费。根据莫某某的陈述其通过网络平台找到自称“律师”的专业人员,对方称支付费用就可以帮忙解决纠纷,财产损害都能赔付到位。原告听信该“律师”之言,向其支付2000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该“律师”代为拟制的诉状法律关系混乱,被告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诉讼风险较高。在案件审理始终均未向法庭提交代理手续也未出庭。法官询问莫某某原因,莫某某随即打电话联系该“律师”,但该律师告知莫某某“自己的律师证刚刚注销无法提供”后直接失联。承办法官及时提示莫某某切勿相信未知人员的网络身份信息,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法官提示
部分群众缺乏法律常识,遇到纠纷时容易病急乱投医,给人可乘之机。加之网络律师夸大其词的宣传,让人难以分辨。因此,当事人为避免增加不必要的诉讼成本,在网上进行法律咨询时,要仔细核对对方是否持有有效的律师执业证书,并签订正规的法律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也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了解案件审理流程,涉及付费时,不要轻信“网上律师”与法律规定不符的说辞。
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均有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证,其个人的信息在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及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网站上均可查询。若需要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获取法律服务,应在正规机构中选择律师和法律服务者。
供稿:花生盛 冯永莲
编辑:席英玲
校对:马茹楠
审核:郑俊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