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张昭(156-236年)字子布,今江苏徐州人,出身士族家庭。他在孙策平定江东时颇有贡献,孙策亡故后他遵托与周瑜等拥立孙权并辅佐他经营基业,是吴国的一个元老级重臣。
(一)辅佐孙策受到重用
张昭从小勤奋好学且学有所得,还擅长书法尤以隶书著称,成年后被地方举荐为孝廉,他是一个低调的人,没有接受举荐。本地的名士陈琳等人对他颇为称赞,徐州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张昭同样拒绝了。茂才就是秀才。汉光武帝是刘秀,东汉朝的人为了避讳,就将秀才改称为茂才。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就找个理由将其抓起来。东汉名士赵昱,与张昭、王朗等是朋友,官至广陵太守。在赵昱的倾力营救下才被释放。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举。张昭随众多难民逃到了江南。其时正值小霸王孙策创业江东急需各类人才辅佐。经张纮(hong)推荐,做了长史、抚军中郎将兼理文武诸事。张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朝廷官员,主要活动在孙吴政权中,后与张昭并称为“二张”。
由于确实有真本事,加之会为人处事,张昭深受孙策的器重,
两人关系亲密,按现代的话说成了铁哥们。张昭曾邀他一起去拜见自己的母亲。孙策的重要事务,几乎都由张昭出谋划策或经手。简而言之,张昭为孙策坐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东汉朝廷的不少官员与张昭的关系不错,在他们往来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很有肚量,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敬重他,天下人也很尊崇他。如今我能重用张昭,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二)受委托辅佐少主
建安五年,孙策在统一了江东地区,正准备发兵北上之际,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伤。伤情严重。孙策在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且语重心长地嘱咐张昭,如果孙权不争气的话,你可以取代他。这和刘备临终将后事托付给诸葛亮说的话一样啊!孙策给孙权说,要在江东立稳脚,必须外靠周瑜,内靠张昭。
孙权因沉溺于丧父失兄的悲恸之中耽误了国事时,张昭耐心地进行开导,劝孙权道,作为继承人,现在的头等大事是继承父兄的遗业,使其发展兴隆。如果天下动荡不安,你一味地哀伤只会误大事。张昭还将孙权扶上马,在警卫的陪同下检阅部队。在张昭和周瑜等的大力辅佐下,从此东吴大局稳定了。孙权自然而然地对张昭既尊重又信任。孙权经常给朝臣们说,跟张昭谈话不敢随便。
可是后来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孙权和张昭时远时近,时而貌合神离。作为顾命元老,张昭的作用慢慢由重变轻了。孙权更加重用的是顾雍、鲁肃和诸葛瑾等人,比如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被封为吴王时,首任丞相由孙邵担任。孙邵字长绪,今山东潍坊人,颇有在朝廷任职的才能,原为北海太守孔融的功曹,后随刘繇渡江南下,继而辅佐孙权。张昭呢仅为绥远将军。孙邵病故后,虽然众大臣都看好张昭,可是孙权却安排顾雍接班。
颇有心机的张昭,当然会看清形势,年事已高的他,便在孙权称帝的黄龙元年(229年),主动交出官印,申请提前退休。其后便在家里悉心著书立说。
(三)张宠失宠原因
首先是性格差异大,因年龄差异爱好也不同。张昭刚直不阿,不苟言笑。身为顾命重臣且有拥立之功,在孙权面前自然摆点老资格,不时会发生一些顶撞拌嘴之类的事。
孙权在自己的地位稳固之后,当然心里感到不舒服。年青的孙权爱玩,一次骑马射虎差点出了事,张昭劝阻他。他不但不听,还专门做个骑虎车,来玩大的。张昭继续劝,孙权只是笑,根本不听他的。还有一次孙权宴请大臣们,叫人把水泼在大家身上,说今天痛饮,不喝醉不罢休......张昭躲在车里生闷气去了。孙权命人把他请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孙权。面带愧色的孙权,只好令人把酒席撤了。不会给领导顾面子的人,怎能得到领导的青睐呢?
其次在重大问题上,张昭没与时俱进,凭老经验办事,没有给领导当好参谋。最重要的就是“赤壁之战”之初的“战和之争”上。张昭为什么主和呢?这和他早年避乱到江南的经历有关,一句话就是被一个乱字搞怕了,一门心思去保太平。他没认清形势,洞察曹操的战略意图,这和能求得到吗?自然而然让孙权失望又不满了。真正支持孙权与曹操抗衡,誓与江东共存者是是周瑜、鲁肃等,因此孙权是远张昭而近周、鲁了。
补语:张昭81岁病故,遵其遗嘱,丧事从简。已经称帝的孙权亲自来参加了他的追悼大会,也算孙权没有忘记张昭的功劳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