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心胸外科学家、仁济医院原心胸外科主任朱洪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2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仁济医院刚刚走完180年历史,而朱洪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展人工生物瓣膜、人工瓣环的研究,自制牛心包生物瓣及人工瓣环应用于临床,先后施行了二尖瓣、主动脉瓣以及双瓣膜置换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初,为了严密观察和护理心脏手术后病人,朱洪生和仁济医院心外科专家王一山还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症监护技术,并创立国内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

朱洪生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领头人之一,并于1986年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1990年,朱洪生又进行了国内首例回旋支动脉激光血运成形术。相关数据显示,直到2010年左右,仁济医院每年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量还稳居上海前三位。

仁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黄日太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朱洪生先生对于我国心外科事业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早年就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一点对于推动医学发展尤其重要。”

仁济医院是推动我国心外科发展的先驱力量之一。早在1954年,仁济医院兰锡纯就首先在国内施行二尖瓣狭窄闭式交界分离术成功,标志着我国心脏外科由心外手术进入心内闭式手术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仁济医院心胸外科成立瓣膜研究室。有文献资料显示,该研究室前后总共缝制牛心包瓣膜500余只,除本院使用外,推广到国内14个省市的17家医院使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这些早期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瓣膜外科的发展。瓣膜外科早期主要施行的闭式扩张,逐步发展到瓣膜置换和瓣膜成形手术。“现在的闭式分离早就被新技术的发展替代了,没有钙化的病变使用瓣膜介入扩张,有钙化的病变使用外科置换瓣膜。”一位心血管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之后,瓣膜外科逐步向微创小切口方向发展,瓣膜手术的发展也正式进入高峰期。如今,瓣膜介入手术正在全国心内科和心外科广泛开展。

黄日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仁济医院心外科每年开展瓣膜手术400至500台,其中有10%左右为瓣膜介入手术。“早期瓣膜研究方面的创新今天同样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