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波谲云诡的浪潮中,找钢网再次踏上了赴港上市的征途。12月9日,找钢网在港交所官网更新了招股书,继续推进其二度赴港上市计划,这一举动无疑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在这份最新的招股书中,找钢网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究竟如何?其选择的De-SPAC上市模式又能否成为其翻身的救命稻草?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找钢网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4亿元,同比增长41.68%,这一增速看似亮眼,但背后的净亏损却仍然高达5440万元,虽然较去年同期的3.4亿元亏损额大幅收窄,但持续亏损的事实仍然无法回避。值得注意的是,找钢网预计今年全年仍将继续亏损,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三年陷入亏损泥潭。2021年至2023年,找钢网的亏损额分别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尤其是去年更是亏损了4.69亿元,成为过去三年中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找钢网为何还要坚持赴港上市?这背后或许有着其难以言说的苦衷和无奈。去年8月,找钢网启动了此次赴港上市计划,并与Aquila(07836.HK)签署了业务合并协议,意图通过De-SPAC模式实现上市。所谓De-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上市,是一种相对新颖且复杂的上市方式。SPAC本质上是一家没有实际业务运作的空壳公司,其首次公开募集资金上市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并购一家未上市企业,从而使后者间接获得上市地位。找钢网选择的这种上市方式,无疑是在传统IPO之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回顾找钢网的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在2018年6月,找钢网就曾向港交所递交过招股书,并于当年12月通过了聆讯。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找钢网即将成功上市之际,其却在2019年5月主动中止了上市事宜。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找钢网给出的解释是“综合考量了中外资本市场变化以及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这一解释虽然看似合理,但背后却透露出找钢网在资本市场上的无奈和挣扎。

如今,找钢网再次踏上赴港上市的征途,其财务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持续亏损的事实仍然让人对其前景产生担忧。那么,找钢网究竟能否通过De-SPAC模式成功上市?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从找钢网的主营业务来看,其主要涉及线上钢铁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等领域。今年前三季度,找钢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交易业务的快速增长。东亚和中东是找钢网现阶段主要开拓的海外市场,其国际交易业务主要采取自营模式,即从供应商采购钢材后向客户转售,赚取两者的价差。今年前三季度,找钢网国际交易业务的总交易吨量达到了7.98万吨,同比增长了惊人的205.8%,来自国际交易的营收也同比增长了190.4%,达到了4.2亿元,成为找钢网的第一大营收板块。

然而,国际交易业务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找钢网在其他业务上的疲软。其交易支持服务板块和交易服务板块虽然也贡献了一定的营收,但增长势头并不明显。尤其是交易支持服务板块中的融资服务,找钢网在今年8月已经停止了胖猫白条及胖猫易采两项服务。找钢网解释称,这项服务产生的收入有限,但却让公司面临潜在的信贷风险。这一决定虽然有助于降低风险,但也反映出找钢网在业务拓展上的困境和无奈。

除了钢铁业务外,找钢网还在尝试拓展非钢铁产品交易业务,主要涉及电子元器件、电工电气、五金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等。然而,对于这一新业务领域的营收情况,找钢网却并未单独公布。这不禁让人对其新业务的发展前景产生疑问。

此次赴港上市,找钢网的议定估值为投前100.04亿港元(约合93.4亿元人民币)。这一估值相较于2018年5月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的79.3亿元估值有所增长,但考虑到找钢网持续亏损的财务状况和前景未明的业务拓展情况,这一估值是否合理仍然值得商榷。

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找钢网能够成功通过De-SPAC模式上市,其后续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找钢网需要继续提升业务盈利能力,实现扭亏为盈。这要求找钢网在业务拓展、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否则即便上市成功也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长期认可。另一方面,找钢网还需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钢铁电商领域,找钢网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找钢网二度赴港上市依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这一举仍是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勇敢尝试。无论结果如何,找钢网都需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青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