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母,这两天我总想着,您一个人住在乡下怪孤单的。要不,搬过来跟我一起住吧!”
张秀英搅着手里的茶杯,笑得满脸和气,眼神却透着几分试探。
对面的李翠花愣了愣,放下筷子,慢吞吞地说:“搬到你们城里?那可不行,我在乡下住习惯了,一会儿猫跑了得找,一会儿鸡也得喂,哪有空闲跑那么远去?”
张秀英听到这话,脸上的笑意微微僵了僵,赶紧凑近了一些:“亲家母,咱儿子儿媳不是成天忙着工作吗?他们也惦记您,说您一个人在乡下不安全。再说了,搬过来咱俩还能作个伴,平时聊聊天,也热闹不是?”
李翠花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热闹是热闹,可你这城里哪有地儿让我种菜?我不愿意去。”
张秀英见劝不动她,脸上闪过一丝着急的神色。她心里盘算着,这亲家母若真不来,她一个人可怎么过日子?自从丈夫去世后,张秀英总觉得屋子空荡荡的,而儿子张伟娶了李翠花的女儿后,家里大小事还得靠着李翠花操心。她看得出来,李翠花能干、靠谱,要是能把她拉过来同住,自己养老的日子可就舒心多了。
于是,张秀英低声补了一句:“亲家母,您搬过来吧!咱们一起住,我能照顾您,您也能帮我分担点家务。再说了,咱俩还能互相帮衬,儿子儿媳也放心。”
李翠花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淡淡地开口:“这事儿我不是不能答应,但有几个要求,你得先听听。”
张秀英一听亲家母终于松口,赶忙点头:“您说,您说,只要我能做到,绝不含糊!”
李翠花放下手里的茶杯,抬眼看着张秀英,语气平静:“第一,我住过去,家里家务归我管没问题,但你得答应我,厨房我说了算,吃什么、怎么做,不许多嘴。”
张秀英一怔,旋即点头:“成,厨房归您,我不插手。”
李翠花点点头,接着说:“第二,既然咱们是作伴养老,生活费用我自个儿掏,我不想欠人情。但我也有权决定怎么花钱,你不能盯着我的钱包打主意。”
张秀英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亲家母,您误会了,我哪能跟您要钱呢!我保证,这个要求绝对没问题。”
李翠花抬眼看了看张秀英的神色,继续说:“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女儿和女婿那边,我得偶尔回乡下住几天,帮他们照顾孩子。你不能因此怪我‘偏心’。”
听到这,张秀英连连点头:“亲家母,您多为儿女考虑,我还能说啥?这要求,我也答应了。”
李翠花点了点头:“那行,等我把家里的鸡鸭猫狗安排好,下个月就搬过来。”
一个月后,李翠花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张秀英家。她果然说到做到,每天早起打扫卫生、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张秀英的日子也舒坦了不少。
两人刚开始住在一起时,难免有些磨合问题。张秀英爱吃咸,李翠花却坚持“清淡养生”;张秀英习惯晚睡看电视,李翠花准时关灯休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摸清了彼此的脾性,相处得还算和谐。
有一次,张秀英心血来潮,悄悄买了一只烤鸡想给李翠花“改善伙食”。结果李翠花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小心思,笑着调侃:“亲家,你是想让我长胖吧?可别馋坏了自个儿。”张秀英不好意思地笑了,两人都觉得这段“合作养老”的日子多了几分温馨。
不过,真正让张秀英意识到“各取所需”的美妙之处,是在一次小意外之后。那天,张秀英不小心在厨房滑倒,扭伤了脚,是李翠花第一时间扶她去医院,还贴心地安排她休息,家里的事一手包办。
张秀英感慨地说:“亲家,幸好你搬过来了。不然,我一个人可怎么办?”
李翠花笑着回道:“你放心,只要你不嫌我唠叨,我肯定不会丢下你。”
几年后,儿女们常说:“咱家两个老太太合作得真好,互相照顾,比住养老院还舒坦。”而张秀英和李翠花则笑着回应:“还能咋办?养老嘛,就图个心里踏实。谁也离不开谁!”
这个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养老并不是一个人孤单的选择,而是彼此扶持的结果。只要愿意彼此妥协和理解,生活的难题总能找到答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