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东晋义熙三年十一月,南凉、大夏之间发生的“阳武之役”,是十六国后期影响西北政治格局变动的一次重要战役。
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后,基于对付后秦的政治考虑,选择与南凉联姻结盟。但南凉统治者对大夏抱有轻视心理,为防止对方凯觎南凉疆,拒绝赫连勃勃的联姻要求。
赫连勃勃凭借对高平与金城、武威之间交通路线熟悉,并充分考虑南凉、后秦交界区域军事防御的漏洞,引兵人南凉境内掠夺大量人畜。在撤退过程中,赫连勃勃选择在阳武下峡设伏兵,成功阻击了南凉的追兵。
“阳武之役”,成为南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大夏崛起的关键之战,同时间接诱发了后秦与南凉之间的“姑减之战”。
这一系列战争,导致河西、陇右、关中政局的变动,从而影响了十六国后期北方历史发展的走向。
南凉、大夏之间“阳武之役”的发生背景与战争经过
大夏建国初期,赫连勃勃谋求与南凉联姻进而实现结盟目的,与其当时面临的周边政治形势有关。
东晋义熙三年五月,赫连勃勃袭杀了岳父没弈干,兼并了驻牧高平的鲜卑破多兰部,从而奠定了大夏建国之资。六月,赫连勃勃宣布脱离后秦独立,正式建立大夏政权。
大夏初建,国力尚弱,且局促于高平一地。面对来自后秦和北魏方面的强大军事压力,赫连勃勃巫需寻找政治盟友。
当时,在北方地区与大夏并存政权有北魏、后秦、后燕、南凉、北凉、西凉、南燕诸国。
其中,后燕南燕、北凉、西凉诸国势力较弱,且各有周邻强国威胁,自顾不暇,在地缘上也与大夏隔有其他政权,交通不便,不具备作为大夏盟友的条件,而查阅诸史也未见赫连勃勃与诸国联系的记载。
北魏后秦、南凉等国,或占据山东,或称雄关陇,或称霸河西,均是当时北方的强国,且与大夏接壤、联系方便。但除南凉外,其他政权为大夏政治宿敌。首先,北魏拓跋氏与大夏赫连氏为世仇。赫连勃勃父兄死于拓跋理之手,其被迫流亡后秦,依附于姚兴。
其次,赫连勃勃叛后秦自立,双方互为敌国。后秦在“柴壁之战”后,与北魏化敌为友,直接促使了赫连勃勃频后秦自立,史称“勃勃闻秦复与魏通而怒,乃谋叛秦”。因此,从大夏方面讲,仅有南凉是可作为盟友的选择。
赫连勃勃之所以选择求婚于南凉并与之结盟,除了考虑到南凉国力强盛和两国领土接壤、交通便利等因素之外,主要还基于双方反对后秦的共同政治立场。南凉对后秦的政治态度,以秃发侮檀东晋义熙二年年十一月迁都姑臧为界,发生了由恭顺到叛逆的明显变化。
东晋隆安四年,后秦灭西秦占据陇石后,开始介入河西政治。元兴二年八月,姚兴灭后凉,占据姑臧设凉州刺史进行直接统治。同时,后秦通过册封诸凉统治者在河西建立宗藩体制,使其国势达到极盛。
南凉从秃发利鹿孤开始就臣服于后秦,秃发辱檀即位后也接受后秦的册封,“去其年号,罢尚书丞郎官”。后来,秃发辱檀遣使向后秦“献马三千匹,羊三万头”成功获取信任,获得了包括姑臧在内的河西走廊东部地区。
但南凉统治者自迁都她臧后,试图摆脱后秦的藩属体系的限制,虽名义上臣服后秦,但实际上独立行事。史称,“停檀虽受制于姚兴,然车服礼章一如王者”。
武威、金城、高平之间的交通与大夏南凉行军路线的选择
大夏建国初期,赫连勃勃虽然拒绝了诸将提出的定都高平的建议,但高平却一直充当着大夏政治大本营的角色。
高平,处于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重要节点上,与武威之间有着便利的交通,这从敦煌悬泉置和居延发现的汉代里程简的记载得到证实。
后凉时期,驻牧于高平的鲜卑破多兰部帅没弈干就已经与姑臧之间存在政治交往,其接受后凉日光授子的秦州刺史官职。
并在东晋隆安元年正月吕光发动征讨西秦的战争中,与凉将梁恭、金石生所领甲卒万余人在阳武下峡汇合,组成了东路军。
因此,赫连勃勃率大夏军队撤退过程中,选择在阳武下峡设伏阻击南凉追击军队,主要考虑到阳武下峡是高平与武威之间交通线路的必经地点之一。当然,这主要还得益于赫连勃勃及其部下对高平至河西武威之间的交通路线非常地熟悉。
赫连勃勃起事前,曾经“召其众三万余人伪猎高平川,袭杀没弈干而并其众,众至数万”。这些破多兰部众谙熟高平至河西的交通路线,他们参与了大夏深入南凉境内驱掠人畜的军事行动,对赫连勃勃进攻和撤退路线,及伏击南凉追兵地点的选择,当有所贡献。
在高平与金城之间,还存在交通路线。十六国时期,没弈干便利用高平与金城之间交通路线,扩大其部落的活动范围。木易干,即没弈干。赫连勃勃创建大夏政权后,继承了没弈干时代政治遗产安定至金城东西数千里的广阔区域,仍是其势力所及的范围。
在大夏骑兵深入南凉境内掠夺过程中,赫连勃勃将进攻主要方向设定在今庄浪河流域的杨非、枝阳等地,同样也是利用了当时金城与高平之间便利的交通路线。
此外,赫连勃勃将军事攻击点和撤退路线选在南凉国土南界与后秦疆域接缝部,还主要充分考虑了两国“貌合神离”的政治关系。大夏骑兵利用其机动性,游走于南凉军事防御最薄弱而且后秦不会出兵救援的地带。
当他们深入南凉国境二百余里,杀伤、掠夺百姓三万多人及牲马羊畜 产数万头,却不见杨非、枝阳等地官民的军事反抗,说明南凉在这一带兵力布防的漏洞。
赫连勃勃在阳武下峡成功阻击南凉追兵后,渡过黄河经后秦边地取道武威至高平的交通路线撤退回“岭北”,也是考虑到后秦在此地军事防御的演弱。
该地是后秦兼并西秦后所得,姚兴通过委任么伏乾归进行间接统治,但乞伏氏的政治中心在苑川,对此地统治相对薄弱。
正因如此南凉焦朗在设计追击路线之时,才会提出在温围水北渡黄河后。“趣万斛堆,阻水结营,制其咽喉万斛堆。在当时后秦境内原西秦的旧土,不属于南凉管辖。
从十六国后期西北政局变动看“阳武之役”历史影响
东晋义熙三年十一月,南凉、大夏之间发生“阳武之役”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十六国后期西北政局的变动及其历史走向。
阳武之败:南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阳武之败,是南凉建国以来遭受的最严重挫折之一。第一,赫连勃勃入境掠夺了大量人口、畜产物资,加上阳武之战中南凉名臣勇将多死,不仅削弱南凉军事实力,而且激化其国内矛盾,造成统治集团分裂。
史称,“停檀惧东西寇至,徙三百里内百姓入于姑臧,国中骇怨”。此举招致姑臧城内屠各成七儿叛乱,接着军咨祭酒边宪、辅国司马梁褒也趁机发动频乱,史称“边、梁之乱”。胡三省云:“自是之后,秃发氏之势日以衰矣”。
第二,南凉的内乱招致外部政权的侵略。首先,后秦因南凉“阳武之败”和“边、梁之乱”,出兵河西。其次,南凉在同北凉军事较量中,渐落下风。南凉在解除后秦的军事威胁后,数次进攻北凉,但大都惨败而归。尤其 410 年穷泉战役后,北凉与南凉强弱易势已成定局。
总之,阳武之役后,河西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南凉因国力削弱,丧失了河西霸主地位,北凉则在对南凉的战争中渐据优势,从而具备统一河西的实力。
阳武之胜: 大夏崛起的关键战役
阳武之战后,赫连勃勃虽然没有实现与秃发辱檀结盟的目的,但却重创了南凉政权,从而解除西边强敌的威胁。此后,赫连勃勃得以全力投入征服岭北和蚕食后秦的军事征服战争中。
赫连勃勃深入南凉境内夺得大量的人口、战略物资,也充实了大夏的国力,奠定了其进攻后秦的经济基础司时,大夏对南凉战争的获胜,增强赫连勃勃称霸扩张的信心,尤其后秦兵败河西反映了姚氏集团的腐朽和弱点,这使大夏更加坚定蚕食兼并后秦的战略决心。
赫连勃勃通过阳武之役和木城之战。连败南凉、后秦两大强国。一跃成为当时西北第强国,关陇政治格局随之改变。
姑臧之败:后秦在河西构筑潘属体系崩溃
阳武之役,不仅直接影响南凉、大夏两国的政治命运,而且间接导致南凉与后秦之间发生“她臧之战”
东晋义熙三年。后秦势力退出河西走廊,南凉获得姑臧疆域骤然扩大。但自次年南凉迁都她臧后,秃发侮檀对后秦只是名义上臣服,实际上独立性很强。因此,后秦一直想寻找机会出兵河西。南凉遭遇阳武之败,加上内部叛乱迭起,后秦借机派遣韦宗出使南凉,探查虚实。
《晋书·秃发辱檀载记》云:“姚兴以辱檀外有阳武之败,内有边、梁之乱,遣其尚书郎韦宗来观衅。”《资治通鉴》亦称:“秦王兴以秃发辱檀外内多难,欲因而取之,使尚书郎韦宗往觇之”。
后秦的军事失利导致政治上发生连锁反应,南凉、北凉、西凉诸国趁机摆脱后秦控制,使姚兴在河西构建的潜属体系最终崩溃,而且也加速了西秦在陇右的复国的进程。总之,南凉和大夏的“阳武之役”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河西、关中、陇石的政治格局,从而影响了十六国后期北方历史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赵向群:《五凉史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魏军刚:《后凉、西秦“河南之战”及其对河陇政局的影响》
《资治通鉴》卷 114,晋纪 36,安帝义熙四年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