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首届“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据悉,今年9月,小红书正式发起“身边写作大赛”,以“生活小题,邀你留下大作”为主题,面向全站用户征集非虚构故事,共收到超2.3万篇稿件,总字数接近1200万。

据介绍,参赛选手年龄下至19岁,上至70岁。参赛作品里,《打响奔向自由第一枪》摘得最佳叙“世”奖;《35岁从头来,我在广州打电销》《重生之我在英国当陪读》获得宝藏故事奖;《老伴儿的生平》《在普高率40%的郊区,我女儿有她自己的“北下关”》获得岁月纪实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录日常生活

普通人的书写“被看见”

本次“身边写作大赛”,让更多普通人的书写“被看见”。这些作品折射出生活的不同面貌:有记录亚马逊丛林的探险,有职场中的摸爬滚打,有在他乡的酸甜苦辣,也有对百年前故人的回望。

《老伴儿的生平》的作者“我恋禾谷”是一位生于1955年的唐山老人,打字并不熟练的她,每次都先在卧室的梳妆台上用纸笔写下故事,再用录音转文字录入电脑,随后在电脑上校对、纠错、排版。

今年国庆假期,“我恋禾谷”连续多日在凌晨三、四点发布了17篇笔记,以文字和走了的老伴儿重逢叙旧;也用14389个字,连载了已故老伴的一生。如今前来领奖,还特意穿上了老伴儿生前买的“情侣坎肩”,像是在老伴儿的陪伴下走上舞台:“在我的记忆里,老伴儿活得像一道光,赤橙黄绿,欢蹦乱跳,热气腾腾。”

写下的文字,能被许多网友看见,也让“我恋禾谷”感动。“第一篇就有600多个阅读量,相当于600人看过我的书,很受鼓舞。”她说,年轻时希望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现在实现了。她预计自己还能再活十年,只要没有患上老年痴呆,就会在小红书上接着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篇《35岁从头来,我在广州打电销》,则是“奔跑吧蜗牛”在公司楼下长椅上连载的作品,幽默的文风、不向生活低头的态度让他收获了不少读者。

这位35岁的中年男人,负债四十万,拖家带口来到广州做电话销售。他回忆人生最孤独的两个时刻:一是父母同时患癌症住院,一个住6楼,一个住7楼,他轮着去给他们换输液瓶,“看着点滴,一滴一滴地数着时间”;二是父母去世后,他四处找工作,发现“一个中年男人,没有高学历……好像真的只有电话销售了”。他遭遇客户的辱骂、开单的压力、家庭的重压,许多事不知道如何跟亲人开口,于是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下来:“生活中很多破事,让你没办法去幽默。但是写作可以。”

和传统写作不同,这些生活记录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客厅的沙发、卧室的梳妆台、公园的长椅、通勤的公交地铁上……在入围的15位作者当中,有七人在小红书上写作“不打草稿”,作者“旺仔秋秋糖”从开始创作到点击发布只需要十几分钟。

私人的社交媒体写作

同样具有公共属性

活动现场,历史学家王笛、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和非虚构作家袁凌展开对谈。

王笛眼里,这些记录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将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档案馆”:“我们往往很清楚历史发生了什么,却不清楚历史下的个体生命发生过什么。我们书写了很多王侯将相的故事,然而却是普通人占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属性,也必定会给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赋予相应的特性。小红书的特点就是随手记录,有自由快乐的,也有焦虑悲伤的,这些真实和鲜活的故事,在张怡微看来,是在传统的文学杂志上看不到的故事。在袁凌看来,它们的可贵之处是既具有内容的严肃性,但本身又不至于太过沉重。

更重要的是,如同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茶馆一样,社交媒体也被王笛看作是“新时代的茶馆”,他说,这些聊天和记录虽然“私人”,但议题同样具备公共属性。

《打响奔向自由第一枪》的作者“阿普的时刻”,在小红书上写下了帮助母亲“寻求自由”的故事。她说,小时候无能为力,看着母亲陷入破碎家庭的深渊;长大了凭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帮助妈妈打离婚官司、在大城市落脚,带她离开深渊、奔向自由。

这一桩再普通不过的离婚诉讼案,在写作过程中她却收到1380条评论:有人为她出谋划策,也有人把这个故事当成了人生指引,留言称:“看到这篇文章就下定了决心”。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4身边写作文学报告》,该《报告》显示,仅在小红书“生活记录”的话题下,每天发布的文字数量接近1亿,相当于2.5套《大英百科全书》。这可以看出,在短视频流行的今天,文字依然是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

“身边写作大赛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身边,一个是写作。”小红书总编辑许磊表示,生活或许平凡,但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都藏着独特故事。据介绍,包括最终获奖作品在内的十余篇参赛作品,将收录至小红书第一本非虚构故事集,计划在明年出版。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