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平氏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南部边缘,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平氏,作为一个地名存在已经2401年,是现在桐柏境内最早的县,自公元前200年建县至公元972年降县为镇,县制存在1172年;自为镇至今又存在1052年。在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平氏曾经是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平氏地域形成了独特的平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平氏文化的特点

从纵向看,具有古老性。古风平氏,传承至今。周朝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哀侯“封其幼子韩婼采食平邑”,以封地为姓氏名,称平氏。春秋战国其属楚,秦属南阳郡湖阳县乐乡,西汉初置平氏县,属南阳郡。王莽新朝时,改名平善县;东汉后为平氏县;三国属魏地;五代梁、晋,平氏县属泌州。北宋太祖开宝五年废平氏县为镇并入桐柏县。元、明、清至今均属桐柏县,1956年改为平氏区,1985年经乡改镇再次为平氏镇。自此,平氏地名沿用至今,一直深刻在此,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平氏文化印记,厚重的地名、悠久的历史为平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横向看,具有包容性。南来北往,天下融汇,商贾云集,共融共通。古时北大河水量丰富,水流湍急,被官方设有官渡口(现平氏官渡口大桥),一度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商旅之道。平氏是连接豫鄂两省的交通要道,方圆百里入山口就在平氏,是周边群众进山砍柴和翻山去湖北的必经之道。平氏为豫鄂边界建置最早的商业集市,古称“淮岚山市”,是豫鄂两省五县的商贸物资交流中心,清代时期与源潭镇、赊店镇并称宛东三大名镇,居桐柏四大镇之首。平氏又处在淮河和汉水的分界处,河域文化交融特色明显。

从过程看,具有稳定性。山清水秀,物华天宝。平氏街中心自汉至宋为平氏县治所,原护城壕内面积0.67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分别建有寨门,明清时期还有两条老街道相交成十字街,稳固的城市建筑让平氏至今屹立而不倒。历唐宋到明清时代,平氏成为南阳社旗赊店镇、洛阳偃师缑氏镇、开封祥符区朱仙镇齐名的中原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桐柏县内各地集市以平氏最为兴盛,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而贸易发达、长盛不衰。从县制到镇制,平氏一直是周边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稳定的建制为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形式看,具有浪漫性。鱼米之乡,交通发达,生活富足,经济活跃。平氏作为方圆数百里出入河南、湖北的必经要道和豫西南商业重镇,外地商贾云集,为便于结伍联动、集会议事、增进乡谊、祭祀神明、抗衡别商,在明朝时期建起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山陕会馆,其占地2700平方米,砖木瓦结构,含门楼、戏楼、棚、关公殿和住房等,是南北客商落脚首选之地。北官渡口通航直达长江,形成了兼具北方粗犷和南方软糯的文化风俗,平氏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平氏地区群众幸福生活的细节。

从传承看,具有落后性。古迹散落,手段落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对平氏的文化传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金山寺、山陕会馆荡然无存,四座古桥残破不全,史籍资料寥寥无几。平氏传统街巷有汉水路和古锋路,汉水路八步之内有三座庙,分别为鲁班庙、龙王庙、祖师庙,俗称“八步三座庙”,在“文革”期间也没被破坏掉了。随着上一代人的逐渐故去,加之文物修复技术短缺,历史特别是技艺可能将后继无人。

二、平氏文化的表现

在神话传说方面。平氏的山水孕育了众多美丽的传说,孤凤落地成峰的孤峰山,野猪拉屎有痕的猪屎岭,韩将军二十塚之一的韩坟,大禹治水曾到西淮河踏察地形。一街鸡鸣事,咫尺大不同,平氏南街的公鸡五更股儿报晓,北街的公鸡喝罢汤儿打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造成平氏北桥——藏龙桥南北上千年鸡鸣差一个时辰,这段古老的传说在平氏带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在历史文化方面。从平氏地名的由来、西汉建县到王莽撵刘秀的记载、北宋太祖开宝五年废县为镇,从商周烽火台、金山寺、山陕会馆的建成到官渡口通航,从人才辈出的清末民初到桐柏解放区的建立,平氏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形成主线明确,平氏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史在乡镇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宗教文化方面。金山寺建于明朝中期,历代知名度颇高,在文革时期损毁。桐柏境内的庙会以平氏孤峰庙会最盛,是豫、鄂边有名的古刹大会。孤峰庙建于东汉时期,原为道教圣地,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改为古峰寺,成为中原四大名寺水帘寺的下院。观音寺建于80年代初,现在是周边尼姑和女居士修行的重要场所。基督教会在上个世纪初就在平氏传教,1914年建成平氏基督教堂福音堂,如今迁址北东村,现在仍然在开展传教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俗文化方面。平氏三月三庙会和正月十五灯会传承千年,平氏背装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历史,由民间艺人吸取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多种技艺进行糅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表演极具艺术感染力,现存于本镇街区的北西、平南、北东三个行政村,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经常进行巡回演出,演出地点南到湖北、北到泌阳、西到南阳、东到信阳。平氏舞狮、舞龙、西寨门小十字街的打铁汁礼花、南街的抬四衙官、高跷、猪八戒背媳妇、犟驴等民间传统舞蹈,独门绝技赢人,表演手法娴熟,绝活不落俗套。

在饮食文化方面。平氏农耕文化浓郁,物产丰富,又兼具东西南北特色。平氏四大宝黄酒、芹菜、凉粉、豆筋声名远播。平氏黄酒绵甜醇厚、回味悠长;芹菜色如碧玉、脆嫩无渣,曾属闻名河南“三芹”之一,被传播至安徽等周边省份。平氏凉粉冰爽可口、软糯留香;豆筋色如金薄如翼、鲜嫩细腻。平氏卤肉、猪血汤、浆面条流传不衰、远近闻名,成为颇具平氏地方特色的美食。除此之外,在外游子心头的“白月光”平氏萁炒更是当地面食界的“扛把子”,一度成为人们喜事请客、亲朋团聚、外出旅行的必备小零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红色文化方面。平氏1930年出现革命火种,建立了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1936年带领红军游击队员,在平氏三月三庙会领导了著名的孤峰山庙会夺枪斗争。1947年建立桐柏解放区,区委、行署、军区驻地平氏,是南方八省14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平氏镇境内现存革命遗址(遗迹)8处,革命斗争故事很多,是激励平氏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三、平氏文化的传承

一是项目的运作。对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进行修复,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孤峰山革命基地,打造孤峰山文旅广场,加强对传统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清理寨河沟、楚长城环境,制作平氏宣传片,在公众号连续推出“平氏历史文化巡礼”“平氏红色文化巡礼”系列,谋划平氏特色饮食文化展出,打造平氏文化标识,切实提高平氏文化软实力。

二是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让正月十五灯会、三月三庙会持续传承,镇财政每年专门为群众文化活动安排专项经费,经常性开展民俗文化展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认同感,让民俗文化不断绽放光芒。平氏背装连续多年参加县正月十五踩街活动,因内容精彩、演绎丰满而堪称平氏一绝,出神入化的表演让观众叹为观止,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三是人才的培养。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每项文化项目确定3—10人的传承队伍,登记在册、重点培养。在农闲时节利用文化广场进行展演排练,不断提高文化宣传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引导文化传承人定期自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激发文化宣传队伍的热情与活力,确保技艺不流失、文化有传承。目前,我镇文化队伍达15支200余人,仅北西背装队就达60多人。

平氏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建设平氏文化强镇的期待和厚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持之以恒的推进平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桐柏文旅名县建设贡献更多的平氏力量。(作者:平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马哲理)

【编审:钟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