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常在热闹非凡的场合里,因为觉得无能、无趣而提前默默离席。现在想想,好像这样也还不坏,至少比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好多了。

——吴念真

始终很佩服某些擅长交际应酬的人,总觉得那是一种天生的才华。那些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人,好像都能应对自如、谈笑风生、礼数周到;有些人甚至还具备超凡的记忆力,任何一张脸、一个名字,只要见过、听过,仿佛就可以记入档案,存取自如。

这方面我承认自己是有心学,但力不足。

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公司上班,直属上司不但善交际而且酒量好。那时候最怕的工作任务,就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个饭”。

我和朋友可以彻夜瞎说,上台演讲好像问题也不大,但到了那样的场合,却始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去应对、交谈。

而一旦心里有了这样的犹豫,言行举止就必然拘谨、尴尬。加上酒量超差,一杯脸红,两杯过后马上睡意蒙眬,老怕自己出丑,于是无论敬酒或回敬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

于是,在这个经常以喝酒的态度来衡量一个人“诚意”的地方,我难免被归为“不够热情”的一类。记得有一次上司还在一大堆宾客面前指着我说:“你这家伙根本带不出场!”

或许是自己不习惯,也老让别人觉得我“无趣”,所以类似那样的场合慢慢地就不找我了。没有交际、没有应酬,自己觉得轻松,但在某些人眼里,却老觉得我是不是太冷漠、太寡情了一点?

记得有个朋友,当年还很好意地给我上了一个晚上的交际课。他说人际交往上有三个不同层次,都必须学习、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那是一种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的场合,目的是广结善缘,或者为了自己(或亲戚、朋友)的某些近程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远,说不定“过眼即忘或用完即弃”,情感成分属于“略低”的一种。

第二种,广结善缘也是目的之一,不过在这个层级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关联性,是为了累积情分,是“养兵千日,可能用在一朝”的积极性交往,情感成分属于“中级”。

第三种,往来的不是亲戚就是非常熟识的朋友,是婚丧喜庆的帖子或讣文必然会发出去,年节会相互送礼、致意的对象。不过,真正的情感成分则属于“自由心证”,浓淡之间甚至还会凭双方“礼尚往来”的程度而有所改变。

已经到了这般年纪,他说的我当然都懂,只是要做到自然、安心,对我来说还是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我最怕遇到的场面是听到别人跟我说:“好久不见了,哪天聚聚?”“哪天有空,一起吃个饭吧?”而讲完之后紧接的话却是:“哦,那bye了,保重!”

我了解那绝对是善意,但让我难受的是:这善意无丝毫真心。

记得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带他上街,在玩具店里遇到一个早已转行的制片。聊了一阵分别后各自的工作和发展之后,他说:“哪天聚一下,吃个饭?”随即握手告别。没想到我儿子竟然问我说:“他要跟你吃饭哦?”我说:“是啊。”没想到儿子却一脸疑惑地说:“那你们怎么都没有留电话?”

小孩清澈的直觉,有时候真是一面镜子。没错,他连我的联络方式都没问,那“哪天聚一下,吃个饭”这句话不就是大人之间彼此心知肚明的应酬一场!
几天前跟当初要我把交际当成人生一种必要的那位朋友聊天,没想到他忽然冒出一句话说:“这几年懒得交朋友。”理由是:“已经到了这样的岁数,未来交到的朋友,再怎样也不可能像现在的老朋友这么久。”

他说从年轻到现在,朋友来来去去,有些甚至从好朋友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但总有几个是不必应酬也打死不退的家伙。”他说,“没骗你,有一天晚上我很认真地算了一遍,觉得……有这几个其实好像也挺够用了!”

没问他“那几个”里头包不包括我,因为怕一旦问了,他的回答会让我觉得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应酬。

从以前到现在,我都很羡慕、敬佩那些会交际、会应酬的人,一直学不会或不自在,常让自己很自责。以前常在热闹非凡的场合里,因为觉得无能、无趣而提前默默离席。现在想想,好像这样也还不坏,至少比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好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而一个人最大的孤独,是明明自己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却感受到最陌生的距离。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人对怎么经营亲密关系,一无所知。

人们凭着本能的冲动,从各处搜罗来一些微薄的经验——有时候还是不好的经验,走进了自己的亲密关系里,就像一头大象闯进了装满古董的瓷器店。

很多人从来没有学习和了解过“科学心理学”里的亲密关系。他们不知道,除了一遍遍重复让他们痛苦的方式,原来他们也可以换个方式相处,一个让彼此都获得滋养的方式。

为此,先知书店挚推荐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勒和珀尔曼合著的《亲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整合了多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每一句话都有来历,让我们更“理性科学”地学习爱。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充满感情。

可以说,《亲密关系》一书被很多书友像追剧一样追,如今已经出到第6版了。

它有多牛呢?

米勒教授在2008年获得了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珀尔曼教授从事家庭问题的研究长达30年,担任过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为本书做序的,相当厉害,英文版序作者津巴多,美国心理学会前会长,凡是入了心理学门的,对此人应该无人不知;中文版序言作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终身教授。

●再看看大众评分,豆瓣评分9.4/10,Goodreads评分4.16/5,这种评分已经不用再多说了。

心理学巨擘津巴多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无论从单本销量还是从业界好评来看,本书都可以称之为此专题的奠基之作。

爱,终究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用最专业的心理学视角,帮助所有被爱困扰的人,找到对的人,经营亲密关系,从而走出痛苦与迷惘。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修炼爱,获得爱,让爱陪伴自己一生(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亲密关系与爱情”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