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11日,寒风凛冽,537.7高地的战斗打响了。这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的硬仗。李长林,31师的副师长,坐在坑道里,眼前摆着一张勉强能看得清的地图,一只手夹着烟,一只手扶着蜡烛。

这可不是因为烟瘾大,实在是因为压力大。这场战斗,大家伙心里都清楚,必须赢下来,因为北山坑道里的兄弟们已经断水断粮十多天了,能不能救他们,就看这次反击了。

上甘岭战役中的坚守与反击

说到这场战斗,光是李长林心里的压力就够大了。45师之前三次反击都没能拿下阵地,敌人那边不仅有坚固的汽油桶掩体,还有密集的火力网。这些汽油桶掩体,一面钻射击孔,一面连接交通壕,几乎成了一座小型堡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长林接到任务的时候,心里直嘀咕:“打得这么急,三天时间地形还没熟悉,弹药也没有准备充分,这仗怎么打?”可他知道,再难也得打,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为了那些在北山坑道里苦守的兄弟们。

接到任务,大家立刻开始准备,炮兵阵地上的一百多门大炮对准了北山,准备好进行覆盖式轰炸。

原计划下午6点发起反击,可天气突然变了,小雨夹雪,雾气蒙蒙,什么都看不清。这时候,十五军看到机会了——美军的轰炸机没法起飞,于是果断决定提前两小时行动。九十二团接到命令,团长李全贵头皮都发麻了,时间太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击排已经趴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电话线没法接通,命令传不过去,这时候只能换人顶上。于是二梯队的三排顶了上去。

炮火覆盖的那一刻,北山变成了一片火海,炮弹像雨点一样倾泻而下,整个山头都在颤动。九十二团的战士们趁着烟雾,踏着泥泞,向着高地猛冲。雪化了,路滑得不行,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但没人退缩。

尽管对地形还不熟悉,3号阵地和7号阵地搞错了,2号阵地的班级目标也冲到了4号阵地,但这些都没关系。最终,战士们靠着手里的手榴弹、爆破筒,硬是炸开了敌人的地堡,用1小时40分钟拿下了之前几次反击都没能夺下的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七连的表现,那真叫一个硬气。七连的战士们,除了少数人有自动火器,其他的都是轻装上阵,手里只带着手榴弹和爆破筒。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带步枪?步枪太麻烦了,射速慢,遇到敌人冲锋根本来不及反应。

手榴弹才是这场战斗中的王者,尤其是那些加重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扔出去,两三米的大坑,管你是人是地堡,统统掀翻。

班长尚安群带着12个人守在7号阵地,每人挂满了手榴弹,还从阵地上捡了17箱敌人丢下的手榴弹,硬生生用这些玩意儿打退了敌人四个连的进攻。敌人打得越猛,战士们扔得越狠,就是这么一股拼劲儿,硬是守住了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次战役的突围行动

在第五次战役中,91团的突围行动同样令人动容。这次战役中,91团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孤悬敌后,撤退路线被美军切断。师长赵兰田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自己带着大部队先撤,还是等91团脱险后再行动?

赵兰田选择了后者。他命令九十三团顶住敌人的火力,为91团争取时间。同时,派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带着两个警卫员,冒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去给91团送撤退命令。

这一路上,真是九死一生。枫亭带着两个警卫员,穿过敌人的火力网,一路上子弹呼啸而过,两个警卫员相继牺牲。最后只剩下枫亭一人,带着满身泥泞,终于到了91团的指挥部。而此时的团长李长林,还在策划如何对敌人的指挥部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撤退命令,李长林立刻改变计划,决定不走原路,而是向东南方向突围,穿过东海岸的山地,绕到敌人后方,再寻找机会撤回大部队。

这一路,91团的战士们抬着伤员,背着弹药,甚至还押送着俘虏。野菜、树皮、草根,能吃的全吃上,靠着这些东西维持体力。一路上,不断遇到敌人,能躲就躲,躲不过就拼,战士们的精神像铁一样,顽强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寻找出路。

最让人动容的是,有一连与二营走散,被敌人追击,结果不仅逃脱,还带回了60多名俘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不光是顽强,还有极强的战斗技巧和必胜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师的战士们为什么能打?除了坚韧的精神,还有出色的战斗技巧。在上甘岭战役中,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在这种高强度的近距离战斗中,根本派不上用场,反而拖了后腿。

于是,战士们干脆全员上阵扔手榴弹。特别是苏式冲锋枪,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武器。这种枪射速快,枪体轻,特别适合伏击和反击。但是,子弹不够怎么办?一个弹匣一打光,剩下的就只能靠手榴弹和刺刀。

捷克式轻机枪也是战士们的重要装备之一,射击精准,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得大把大把往上涂油降温。你说这在战斗中哪有时间去伺候这玩意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战士们干脆就靠手里的爆破筒和手雷,用最原始的武器打出最有效的战斗效果。第四十五师的记录显示,他们在上甘岭战役中消耗了10万多颗手榴弹,光是这数字,就能想象战斗有多么激烈。

在战场上,战士们并不总是以班排为单位作战,更多时候是遇到谁就和谁一起打。没有队友怎么办?自己就是一个小队,遇到敌人就打,见到地堡就炸。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使得他们即便在战斗中出现混乱,也能快速调整,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英雄的纪念

31师之所以能打,还在于他们有着对战斗成果的深刻铭记。石牌保卫战后,乜子彬师长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31师将士,特地修建了

这座纪念碑不仅仅是对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们的悼念,更是对后辈的激励。碑文中写道:“浴血疆场,忠勇为国,士气之壮,牺牲之烈,可动天地而泣鬼神。”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31师战士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31师为什么能打?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有顽强的战斗意志,有过硬的战斗技巧,有优秀的指挥员,更有一种面对生死毫不退缩的无畏精神。他们在最艰难的条件下,用手里的武器和满腔的热血,打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面对困难,31师选择了勇敢迎战;面对敌人,他们选择了毫不妥协;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们用行动回答了一切:这,就是31师,这,就是他们能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