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也叫冬至节,小年,日南至等,在过去它是我国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民间还有着“冬至大如年”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马上就要迎来今年的冬至节气了,这也是2024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了。然而今年的冬至节气就显得格外“不一般”,与往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其中有四件事值得我们早做准备,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今年的冬至逢“危日”。

在传统黄历中,“危日”被视为不吉之日。这种说法来自传统历法中的‌十二建日‌,也被称为“十二值”或“建除十二客”。

这是我国古老历法中的一种择日方法,这十二个日子按照顺序分别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日子与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有关,每月的第一个与月支相同之日与“建”相遇,其余日子则按顺序排列,并且每个日子都有其特定的宜忌和吉凶属性。‌

而“危日”,顾名思义就是危险之义,高大之象,荒唐之谓。而在民间的说法,就是这样的日子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最忌登高履险行船,若履险峻渊深之地,必有阴抑作惊之事。

而今年的冬至节气,当天就恰逢是“危日”,老辈人的说法就是这样的日子里,诸事都要小心。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从科学角度而言,这不过是一种古老的纪日法分类,并没有实际的凶险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文化传承层面,它反映了古人对天时变化的敬畏之心。古人依据天体运行规律制定黄历,不同日子被赋予不同属性,“危日”的概念更多是提醒人们在行事时需谨慎小心,注重细节,避免因疏忽而导致失误,而非预示着必然的灾祸降临。

其二,今年的冬至节恰逢杨公十三忌日中的十一月二十一日。

杨公忌日,传说由宋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定,他经过推算一年中有十三个日子很特别,是大凶的日子,其中每个月一个日子,这样一共是十三天,,因此也叫“杨公十三忌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十三个日子分别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然后每个月往前推两天,依次是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和十二月十九这十三个日子。

杨公忌日在传统习俗中有诸多禁忌,被认为是百事禁忌日,其中就不宜进行哟徐诶重大的活动,比如不宜出行、开张、动工、嫁娶或签订合同等。‌在古代就连行军打仗也要避开这些日子。

尽管这些禁忌缺乏科学依据,但却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这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朴素认知与敬畏,他们相信在特定日子遵循一定规则,可趋利避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们虽不必拘泥于这些禁忌,但了解其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其三,今年冬至是在月尾。

民间流传着“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的俗语。

而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其就是在月尾,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就预示着寒冷的天气会推迟,可能会到次年的正二月还会很冷。而且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年份,往往在后面就容易出现倒春寒,这也是在提醒农民要早做准备。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冬至所在的时段确实是北半球冬季最为寒冷的时期,而冬至在月尾的情况,或许会因为天文历法与气象变化的微妙联系,使得后续寒冷天气的周期有所延长。

这也反映了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天象和气候的观察总结出的规律,尽管并非绝对精准,但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四,“冬至一阳生”且有祭祖习俗,这个可不能忘。

冬至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古人认为,冬至过后,阳气逐渐回升,新的循环即将开启。

在这一天,祭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缅怀先人功绩,表达对家族传承的敬重与感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是一种家族情感的凝聚,更是对传统文化中“孝”与“敬”的深刻诠释。在祭祀过程中,人们献上祭品,焚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繁荣昌盛。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家族与个人的精神纽带。

当然了,在冬至节气的习俗可不只是这样,还有在冬至吃饺子,数九,画九九消寒图等习俗。因为在冬至节气开始就要数九了,每九天为一个九,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寒冬就过去了。

冬至节气到了,最冷的三九、四九也就快到了,大家可要做好准备迎接寒冬,那你们说今年冬季是暖冬,还是冷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