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其实很惭愧,主要在读闲书读杂书,而且很多都是读过多遍的书籍。读书的目的主要是没有目的,更没有任何目标。
正当法律程序的早期发展
徐震宇 著
先说一本法律类的书吧,《正当法律程序的早期发展》,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作者的后记,很感动。后来有编辑邀请我为这本书写个书评,所以就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只是后来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一篇像样的书评。
读后让我想起了柯文的《历史三调》,柯文认为对于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可能都有三种视角,一种是研究者看似客观的视角,一种是个人的主观经历,还有一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神话叙事。
显然,对于“正当程序”的历史,也有这三种视角。 作为法律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很多人把正当程序作为神话进行叙述,认为某些群体的特殊工作,引发了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于是正当法律程序就从天而降,坚不可摧。 比如有学者就认为正当法律程序主要是18世纪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不断奋斗的结果,是律师们不断累积的个案操作,令刑事审判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显然是一种断裂性史观。
但与此争锋相对的是连续性史观,认为正当法律程序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刑事审判的许多程序设计,其 主要目的并非确定案件事实,而是为了缓和裁判者的道德负担。 因为按照神学观念,错误裁判也是故意杀人,同样犯了流人血的罪,所以裁判者会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与灵魂焦灼,所以需要特定的程序解除裁判者的道德疑虑,正当程序是一种“合法杀人”的措施。
历史非常复杂,它混合着政治、宗教、权利运动等诸多线条。人类所有看似不错的制度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性磕磕绊绊,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有时我们必须有点耐心,尽人事,听天命。参天大树,瞬间就可以伐倒,破坏远比建设更容易。历史事件可能重演吗?历史有没有意义呢?读史真的能够明辨是非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另一本书是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书比较厚,书中提到了很多令人惊悚的片段,比如书中引用了《花关索出身传》,说的汉末刘关张结义,为了行大事没有牵挂,关羽、张飞各自到对方家里杀光了全家老小数十口人,以杜绝自己的“回心”。只是张飞还是手软放走了关羽已经怀孕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了小英雄关索。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但是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脸威胁父亲,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
游民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令人震惊。所以闻一多会引用英国人韦尔斯的观察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人类的命运》)”作者认为,这也可以解释武侠小说热, “那些出没于江湖的贼侠客经过武侠小说作家对他们的神秘化和美化以后,读者们看到的就是脱离了社会正常秩序、勇于冒险、有主动进击精神的游民。”
看完这本书,更觉法治的重要意义,避免游民思想成为破坏社会的浩劫。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
接下来是几本经典书。很多人应该听过康德,但估计没读过,我唯一完整认真读过的康德就是这本百页小书,有人说它的地位比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都高。至少大家耳熟能详的 “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就来自这本书的论证。
康德试图告诉我们,良善是绝对的,而邪恶是相对的。所以前者是无条件的,但后者是附条件的。因此爱有可能是无条件的,但是仇恨一定是附条件的。
白痴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白痴》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大概近七百页,读了好几天才读完。书中的故事我不想剧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只是俄罗斯文学最大阅读障碍就是人名,如果换成张三、李四、王五可能会好得多。
这本书讨论一个人类一直思考的主题:那就是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善良有没有意义。“当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得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注定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我们还需要坚守善良吗?
书中的主人公是良善的代表,但最后一败涂地,他从疯人院来,最后还是回到了疯人院。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是女主给梅斯金公爵留下一句绝望的赞美:“再见吧,公爵,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对人而言,最让人感动的是把他人和自己当作人看。
柏拉图短篇
最后的最后,依然是柏拉图的短篇集,诸如《论节制》《论勇敢》《论友情》,本来计划每一个月带读一篇,但是自己懒惰,而且觉得也没有多少人想去读这种赚不了钱的书,所以计划不如变化,总是食言。
还读了一些其他闲书,主要都是文史哲,现在想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可惜老看不懂,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什么推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