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
黄茅海跨海通道
正式通车
广东珠海到广东江门的通行时间
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正式加入粤港澳大湾区
跨江跨海通道群
国内首创七大创新技术
创造“黄茅海速度”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起于珠海市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终于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高栏港大桥(主跨700米双塔单跨)、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黄茅海大桥(2×720米三塔双跨斜拉桥)2座主桥,隧道2座,互通4座,服务区1处。
项目于2020年6月6日开工建设,2022年8月狮山隧道贯通,2023年4月5座主塔全部封顶、8月象山隧道贯通,2024年高栏港大桥、黄茅海大桥先后合龙,11月25日通过交工验收。建设期间,累计有近万名建设者投入到这一重大跨海工程建设当中。
黄茅海跨海通道。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在建设之初,项目建设者进行了深度的研判分析,发现多个难题必须要攻克:超强台风频发,抗风设计难度大,施工期渡台风险高;超宽分体钢箱梁涡振控制难度大;项目穿越多条航道,通航复杂,船撞风险大;海洋腐蚀环境恶劣,耐久性保障要求高……
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项目建设者完成了七大技术创新,创造了“黄茅海速度”:
1
首创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
2
首次提出“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
3
构建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
4
研发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及大跨度钢箱梁施工技术;
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5
改进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
6
攻克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
7
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
“华工技术”助力桥面铺装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过程中,来自广州地区的华工师生校友也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土木与交通学院张肖宁教授、徐伟副教授课题组承担了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铺装设计科研与施工技术咨询项目。
该项目钢桥面铺装体量达16.4万平方米,这也是课题组继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后,完成的又一个重大工程钢桥面铺装项目。
钢桥面铺装仍属于路桥行业的技术难题。黄茅海跨海通道采用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属于反应型高分子材料,对施工温度、时间、工艺控制要求非常高。
课题组在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铺装项目中,解决了环氧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施工缺陷、早期病害、耐久性等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大规模钢桥面铺装高分子材料科学设计、动态精准控制、高质量施工,基本消除施工缺陷及早期病害,预期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课题组为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铺装项目的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品质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推进了行业相关技术发展。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
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
拥抱“大桥经济”,发展会有新机遇。黄茅海跨海通道东连鹤港高速、高栏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项目通车后,从珠海到江门的车程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有效改变了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较为单一的现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并将刺激带动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
夕阳下的高栏港大桥(左侧双主塔)和黄茅海大桥(右侧三主塔)(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被誉为“中国侨都”的江门迎来“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江门大广海湾、珠海金湾区等区域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助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赋能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黄茅海跨海通道也将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该通道试运营初期
将免通行费
冬日暖阳正浓
黄茅海跨海通道
周边景点美食众多
大家可以趁闲暇时
走黄茅海跨海通道
开启一场精彩的大湾区自驾游~
资料参考:广州日报、南方+、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交通电台、新华社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