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这句谚语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哪怕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庚”和“壬”了,但一听到这句谚语,好像就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这句谚语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意思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开始“数伏”,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这天开始“数九”。
这里说的“庚”和“壬”是我国传统干支历法中“十天干”中的两位。
干支历属阳历的一种,在古代的时候又叫做“节气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它是我们的祖先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
干支历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俩俩组合来记日子,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的长度等同“回归年”,月的初始不是“初一”而是“节”。例如,大雪节气是干支“子月”的开始,冬至节气的最后一天是“子月”的最后一天。
总的来说,干支历是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内容。进一步说,干支历中的月份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
看到这,有人可能心里就有疑问了,古人为什么要夏至后“庚日”开始“数伏”和冬至后“壬日”开始“数九”呢?
这是因为,在古人的认知中,夏天炎热为阳,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到了北回归线的极点,被古人称为是“阳极”;冬天的寒冷为阴,到了冬至这天,太阳到了南回归线的极点,被古人称为是“阴极”。也就是说,夏至和冬至这天,都是阴阳相争之日,古人常用这天来判断一年晴雨和冷暖。
按古人阴阳五行的观念,甲乙为春天、丙丁为夏天、庚辛为秋天,壬癸为冬天。其中,甲是万物之始、乙是生命延续过程、丙是万物的生命现象、丁是生命意义,到了庚的时候,阳气从阴的行止当中开始剥离了。古人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又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就要伏藏。
因此,古人就规定从夏至日后的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到辛的时候,生命的生化作用开始结束,到壬的时候,是一阳来复,这个时候一个“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所以,到了壬的时候就是冬天了,数九就是从这天开始了。
不过,我们现在“数九”已经不是从冬至后的“壬日”开始了,而是从冬至交节时开始计算“数九”寒天。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面已经说了,如今“数九”是从冬至交节这天开始计算的。今年是公历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进入冬至,而上一次出现比今年更早的冬至,是在1896年的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因此,今年冬至将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所以,今年的“冬至数九”也是128年来最早的“数九”!
一九:2024年12月21日-2024年12月29日;
二九: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7日;
三九:2025年1月8日-2025年1月16日;
四九:2025年1月17日-2025年1月25日;
五九:2025年1月26日-2025年2月3日;
六九:2025年2月4日-2025年2月12日;
七九:2025年2月13日-2025年2月21日;
八九:2025年2月22日-2025年3月2日;
九九:2025年3月3日-2025年3月11日。
从上面内容中,我们能够知道,今年“入九”是在2024年12月21日这天的冬至交节点,“出九”是在2025年3月12日。其中,最冷的“三九四九”是从2025年1月8日开始,到1月25日结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