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心中永远的羁绊。即使身隔千里,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依然萦绕心头。
古往今来,羁旅与思乡都是文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
从屈原开始,便有“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乡情表白”。杜甫也有名句声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一切,都是让人牵肠挂肚。故乡的山与水,故乡的人,故乡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皆徘徊在心间,皆刻进了骨子里。
唐代诗人王维,在岁暮寒天随感而发,写下一首浅白却最真挚的思乡诗。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以其简约而深刻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图景。
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急切之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说一个久在异乡的人,突然在他乡遇到了一位来自故乡的友人,这时就不仅是“他乡遇故知”的那份惊喜和感动,其中还包含着对友人带来故乡讯息的殷切期待。
友人从遥远的故乡而来,理应知道故乡的人事变化。这绝对是无理之语!仿佛若不带故乡的清息,就有愧于友人的期待了!
但在这无理设问中,透露出久在异乡之人欲了解家乡情况的紧张与急迫。这样一句大白话,我们却可以从中读出一幅友人相见的活泼图片,动人的乡思就渗透在这份急切之中了。
长久飘零在外,故乡的点滴情事都会牵引离人的心绪,在游子心中,有太多问题萦绕在心头,可话到嘴边,又不知如何问起,只道出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但实际上这还并不是发问,故乡的变化友人是难以一下就讲清楚的,所以还必须有一个话头,才可以逐渐铺洒开去。
于是离人开始发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凡是和故乡有关的人事都在离人的发问之中,比如亲人、儿时玩伴,比如菜畦麦地、新房旧瓦,又比如道路变迁,人事变幻等等,但诗人唯独选取了窗前的那株寒梅,想知道友人出发之际,寒梅是否已含苞枝头,有待怒放了?
或许,在远离他乡的诗人心中,这株寒梅曾凝结着自己许多美好的记忆。曾经某个时刻,或许家人曾团聚于此,或许友人曾吟诵于此,或许诗人心目中的女子曾驻足于此,或许……更可能的是,也许离人心目中,根本没有这么多或许,只是在万千思绪中理不出头绪,脱口发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是绘画大师,他善于留白。这首小诗写到这简单一问便戛然而止便是一种留白。表面什么都没说,韵味却在结束的那一瞬间怦然而绽。
这株寒梅是凝聚了离人太多往日情怀的载体;若是无心冲口而出,则也是离人思乡情浓的最自然,最真挚的表现。
这首诗朴质到如一张白纸,读者可以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随意扑腾、点染,描绘出一幅我们心中的图画。但我们知道,它的底色永远是洁白无瑕的。
王维自幼便随父亲研习诗文礼仪,自祖父处习得音律精髓,小小年纪诗书画乐皆精,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天赋。
然而,世事无常,父亲早逝,家庭的重担骤然落在母亲崔氏柔弱的肩上。母亲孤身抚育着王维及其兄弟四人,历经风霜雨雪,从未言弃。
这段艰辛岁月,不仅让王维深切体会到亲情的厚重与珍贵,更锤炼出他恭谨孝顺、兄友弟恭的高尚品德。
王维与他的妻子崔氏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无论是他意气风发之时,还是贬谪低谷之际,崔氏始终坚定地陪伴在王维身旁,不离不弃。
然而王维因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夫妻二人自此天各一方,只能借鸿雁传书,寄托彼此绵绵情思。
王维身处异乡,看见船只悠悠自故乡而来,他情不自禁问旧友,写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字里行间,尽诉思乡之情。
诗人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有没有开花这一微小,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超艺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