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选择
你来了。
你不甘平凡,不甘寻常烟火人生。
你,想活出精彩的自己。
此时,有两份职业摆在面前:一个是做小生意,另一个是舞文弄墨的作家。
这两份职业如此不同,一个充满烟火气,另一个清净高雅,如在云天。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答案似乎很明显。
但你真的可以一眼望尽所有吗?
还真不一定。
《大海》,作者黄庭凯讲述的正是这个故事。
不是选择,而是两个高中同学大相径庭的两种人生。
02
作家
高考结束,我如愿进入心仪的大学。
中文系读了四年,毕业后我又如愿进了文化局。
不管怎么说,从此咱也是个体面的文化人了。
既然是文化人,就会有文化人的圈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生于世,怎么能少了圈子。
不在这个圈,就在那个圈。
区别仅在于大家各有各的圈。
人与人的不同,从来在于各自拥有圈子的数量与种类,而不是活在圈子中这一事实。
前者是形式,后者才是本质。
文化圈的人,彼此雅称文友,一切世俗闲杂人员不得入内。
我们相聚在乱糟糟的小炒店内,食客中有穿皮鞋的,也有穿解放鞋的,甚至还有打赤脚的。
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环境。
当然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譬如西餐厅。
那里一听就很高大上,有着小炒店怎么也不可能拥有的安静雅致。
问题是我们一帮穷酸文人,去得起西餐厅吗?
况且,就算去得起,在那种地方,我们能收获只有在乱哄哄的小炒店才能收获的羡慕或崇拜的目光吗?
所以,我们还是去小炒店。
在一堆穿皮鞋、穿解放鞋甚至赤脚食客的注视下,堂而皇之地高谈阔论。
内容是小说、散文、诗歌,是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时光匆匆,转眼十二年过去。
我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小说集,著作等身的目标如万里长征,终于踏出有模有样的第一步。
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是,彼时已风风光光出版作品的我,竟然没因此拿到一分稿费。
作为回报,出版社给我的大礼包仅仅是一些样书。
整整两百本。
拿着样书,我的烦恼正式登场——
该送给谁、谁、还有谁“雅正”呢?
03
小店
我能想起来送给谁谁谁中的谁,少不了海宝。
海宝?
对,海宝,我的这位高中同学,当年和我一起考上大学,但我去大学报到的那天,他去了一家餐馆。
原因是海宝家里拿不出学费。
大学我读了四年,彼时海宝已是拥有2年店龄的小炒店老板。
我们一帮穷酸文人经常去的那家闹哄哄的小炒店,老板正是海宝。
后来,也许是我们的条件慢慢好了,去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
至于我和海宝的交集……谈什么交集?
面都见不上,怎么交,怎么集?
海宝忙着制造油烟,我忙着杜撰油烟不知的文字。
我们的人生,注定彼此渐行渐远。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其实不是散了,而是彼此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
我们不是选择不同的朋友,而常常是选择不一样的生活。
朋友,呵,我有朋友吗?
我不知道。
当我想念海宝,尝试找到他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失联那么久。
一个同学告诉我,现在的海宝早已今非昔比,虽然仍是老板,但却再不是小炒店的老板。
他早已华丽转身,今非昔比,成为海宝大酒店的老板。
什么,我没听错吧?
海宝大酒店,我当然知道,这家恢宏富丽的大酒店开张已经两年了,每天上下班路过那个酒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高中同学海宝。
我也一定会问,同样是海宝,为什么人家是大酒店,而你却只有小炒店的命?
我还会同时想起自己逼仄的人生,想起自己正在背负的房贷。
唉,不能想,想起来都是一声叹息。
走进海宝大酒店宽敞的大堂,我心里一阵恍惚。
这就是海宝大酒店,我的高中同学海宝开的海宝大酒店?
04
羡慕
《大海》中,主人公如愿见到海宝。
海宝依旧是那个海宝,一直崇拜着主人公的海宝。
海宝对主人公说,那么多同学,只有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人。
海宝还说自己被主人公激励,已经读了函授本科,专业选的同样是汉语言文学。
同时,他还学着主人公那样开始码字,发表了数个短篇和一个中篇。
作品结尾处,主人公推着单车走出海宝大酒店,脑海中涌现出大海的画面,这与开篇中主人公想约海宝去看大海而被拒绝遥相呼应。
当初,海宝拒绝的理由是他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而主人公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
彼时的海宝早已心知肚明,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主人公身份的不同,他们不可能是同类。
可世上的事兜来转去,谁能说得清呢。
主人公那让人羡慕的人生,初看精致,没想到最终竟会输给一步一个脚印满身油烟气的海宝。
或许海宝最后有没有成为大酒店的老板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他能够心向阳光、一往无前。
在他那满是烟火气的人生中,他不抱怨,不气馁,既能甘之若饴,又能不断成长。
毕竟,人生就是人生,从来都只有自己的,而不可能有别人的。
踏实走自己的路,认真过自己的人生,其实,人人都可以无怨无悔,有滋有味。
人生君说
“你羡慕别人的人生,
也有别人羡慕你的人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