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

本以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五大六小都谈妥了,他们一定会严格遵守0.69元/W的组件最低限价来执行,但结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场光伏企业的自律、自救,被连续打脸!

先是12月9日中国电建的那则史上最大规模的招标公告,51个GW的大单,有一半企业报出低于0.69元的投标价。

今天,又来了一个,这次是国电电力。于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终于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行业协会四问的依据和底气

项目是否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是否依招投标法相关规定排除最低价投标?

是否按国资委 发改委相关要求选择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

是否是形式主义?

为了忠实于原文,赶碳号将光伏行业协会的这四问,直接贴在了上面,连版式都没改动。

之所以有此四问,是因为在2024年12月17日,新疆电力巴州发电公司国能巴州抽水蓄能项目配套博湖县60万千瓦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进行了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招标单位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坚定地选择了报价最低与次低的企业作为中标候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并不是事先没有沟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道破了此事的前后经过:

“此前,招标单位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招采信息中明确设置了0.6313元/瓦的最高投标限价。早在11月18日,我们便向招标单位制发了《风险提示函》,并建议其依据实际情况,切勿设定不合理限价。但截至目前,未收到任何回复。”

原来,这次突破0.69元/W最低限价这事,主要责任在于国电巴州公司——招标前就明确设置了0.6313元/W的最高价。这不光是不拿光伏行业的自律当回事,简直是完全对着干,直接拆台!

从行业自律角度,赶碳号认为,光伏协会的怒怼,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从行业自律的角度来看,协会在11月20日明确公布了11月上旬光伏主流产品含税成本(含最低必要费用)为 0.690 元/瓦。这一最低限价,是会同相关部门推荐的专家团队严格论证审核、并开展广泛调研后得出的。

而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设置的最高投标限价0.6313元/瓦,明显低于协会测算的最低成本价,这与光伏行业自律的要求不符。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招标人设有最高投标限价的,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其计算方法。然而,该项目最高限价,比协会测算的最低限价低了近10%,但却并未能给出合理、合法的计算依据。

第三,按照《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三家中标候选人单位,有两家分别坐落在江苏、浙江,在含税含运费的情况下,按每千公里行业公允价运费1.5分/瓦算,刨除四千余公里的运费成本,组件本身的价格又是多少?是否还能于成本价?是否符合招投标法的要求?

此外,国资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 年《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中央企业应坚持竞争择优,以性能价格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优选供应商等。而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的遴选依据是否符合这一要求,以及是否对可能低于成本的异常低价投标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公开相关情况,都存在疑问。

02假设一下,国电电力将如何回怼呢?

国电电力估计还在懵圈中。

国电电力的上级单位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属于副部级央企,国电电力系其旗下的上市公司。作为央企,这样公开被怼,估计还是头一次!

并不因为是央企,就可以不讲道理。所以,国电电力一定会有所回应。那么,会怎样回怼呢?赶碳号也设想了一下。

从市场自由竞争的角度,国电电力可能会强调招标过程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企业都有平等参与投标的机会。他们可能认为价格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较低的价格,可以降低项目成本,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在法律方面,国电电力可能会辩称,其设置最高投标限价,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招标程序符合相关法规和制度。他们可能还会解释,在评标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以确保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国电电力可能会强调其面临的经营压力和成本控制的需求。他们可能认为,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合规的前提下,选择较低价格的供应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符合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不管怎样辩解,国电电力终归要认真回应光伏行业协会提出的这四个问题。

所以,国电电力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最高投标限价的确定依据,以及如何确保中标企业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履行合同。

同时,对于是否对可能低于成本的投标,估计国电电力可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判,也需要给出明确的相关说明。

03最低限价0.69元/W,是否绝对适用?

的确如光伏行业协会所言,0.69元/W的最低限价,是根据行业内专家团队的严格论证审核和广泛调研,最终推导得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光伏行业的平均成本水平。但也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最低限价,并不一定符合所有企业的最低生产成本。

这是因为,不同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原材料采购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它们的生产成本各不相同。

一些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企业,可能能够以低于0.69 元 /w 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而一些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可能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做不到0.69元/W这个水平。

然而,即使有这些因素存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最低限价的重要性。毕竟 ,它为光伏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有助于防止恶性低价竞争,避免一些企业为了中标而不惜低于成本报价,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那些能够低于0.69元/W最低限价进行生产的企业,它们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所有企业以0.69元/W的价格投标,就都属于低于成本价投标。

04中小企业,是否该死?

如果头部企业把价格都锁定在0.69元/W,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小企业没有活路呢?

因为,如果中小企业、市场中的新参与者的报价也是0.69元/W甚至更高,显然中标的希望不大,而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违反了最低指导价。本来,还能赔本出点货、回笼点现金续命,现在就只有死路一条,连熬都没有熬下去的资格了。会不会是这样呢?

在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背景之下,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赶碳号认为,在历次光伏周期中,每一轮都有不少中小企业存活下来,大企业倒掉的也不少。中小企业并不是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有时可能生存能力更顽强,因为经营更灵活、投资决策更有效率,在极致内卷的当下生产成本有可能更低。

但是现在,最低限价似乎成了一个挑战。

赶碳号认为,首先,市场竞争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价格并不是唯一的竞争因素。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专注于特定的市场细分领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

虽然最低限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极端低价来回款保命的可能性,但这也促使它们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比如,现在都亏钱,让大企业先亏,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未尝不可,等环境好了再开出来就是。当然,针对负债率高、财务状况差的中小企业,的确要面临被出清的命运了。

另外,在公平性方面,行业自律和规范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招投标过程应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所有企业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同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大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此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帮它们转型升级,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中小企业也能有机会参与竞争。

05对于行业自律,有哪些影响

这一事件,必将对正在自律、自救中的光伏行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它将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的意识。光伏协会的怒怼,表明了行业协会对违反自律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这将促使更多的企业重视自律,认识到遵守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的重要性。

企业可能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投标价格,避免过度低价竞争,以免引发类似的质疑和批评。这有助于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减少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此事也可能促使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自律机制和规范。协会可能会加强对最低限价的制定和调整机制,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能反映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在监督和执行方面也可能会加大力度,确保自律公约得到有效执行。对于违反自律规定的企业,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

此外,这一事件也将引起政府和社会对光伏行业的更多关注。政府可能会加强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的行为。

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推动中国光伏行业建立更加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而不是单纯依靠价格战。

这也将为中国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只有通过行业自律、法律约束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中国光伏行业才能真正走出 “内卷”,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