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程子华回忆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程子华》、《无衔将军程子华不平凡的军事生涯》
1935年10月,刚成立的红15军团打了一场胜仗,共毙伤敌军1000多人,俘虏3700多人。更重要的是,此战还缴获了一份文件,文件提及: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北上到了甘肃省武山县西南。
当时前线作战的同志们都很激动,立刻给后方写信:建议部队迅速去欢迎中央红军。
本来这应该是兄弟部队的重逢,是跨越千山万水长征的胜利。可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份文件,差点让军团政委程子华背上罪名,这里面到底有何隐情?
程子华,出生于1905年山西省一个贫民家庭,由于酷爱读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读书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熏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6期学生。
在大革命失败后,他痛恨国民党背叛革命,选择坚定跟随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广州起义,并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发动了“大冶兵暴”。
1931年他来到中央苏区,开始接受毛主席指挥,期间先后参加了第2到第5次反围剿,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41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他再次被委以重任,被周总理派去鄂豫皖根据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鄂豫皖根据地是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驻地,但因为左倾错误影响,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长征,当地只留下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
面对这困难局面,程子华没有抱怨,挺身而出与徐海东、吴焕先等人积极配合,带着剩余部队开始了“新长征”。
在长征时,程子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提出五抗的斗争口号,专打富豪接济贫穷,在长征路上不断留下革命火种。
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时,程子华积极向众人介绍毛主席反围剿经验,指挥众人成功挫败了国军的两次围剿,让部队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
也正是这一期间,程子华得知中央红军遭到国民党十余万大军围堵,此刻正在北上。于是为策应中央红军,程子华带着红二十五军主力挥师甘肃,在当地四处出击,使得国军顾此失彼,有力的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率领的红军在陕西会师,两方部队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由徐海东担任,程子华担任政委。
对于红二十五军的诞生,蒋介石很是忌惮,派出大批军队进行围剿,结果被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在劳山战役中挫败。也正是在这场战斗胜利后,红军缴获一份文件,即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在前线战斗同志立刻写信给后方朱理治同志,建议红十五军团到关中苏区去欢迎中央红军。朱理治拿不准主意,就向程子华征求意见。
程子华仔细思考后认为:文件是一个多月前的,红军如果要来关中苏区的话,已经来了,用不着全军去接。如果没有来关中苏区,那就是到别处去了,十五军团去欢迎就会扑个空。
而且远去关中,来回要一个多月,后方空虚,苏区有可能会被敌人趁虚而入,因此他给出建议:不去欢迎中央红军,继续向南打,调动西安敌人北上,以此配合中央红军行动。
朱理治同意这个建议,随后就让程子华去前方和同志们沟通。当时程子华身体不好,但还是亲自找到徐海东等人,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最终众人达成一致:红十五军团不去迎接中央红军,而是转战牵扯敌军,与中央红军遥相呼应。
结合当时情况,程子华此举无疑是合乎情理的,在当时局面下没有错误,甚至还是灵活使用战术的体现。但后来却被人用来“说事”,甚至还被人打压成为:程子华等人不欢迎中央红军和毛主席。
这种说法让程子华很难受,以至于他晚年在回忆录里特别提及,早在1954年的时候,他就向彭老总说清楚此事,甚至还当众表示:这是作战方针的问题,如果说作战方针错误,我一人负责。
在会议上,并没有人就这事表示反对,可见彭老总等人还是很清楚的,所谓的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完全是无稽之谈。
另外结合后来的历史来看,在劳山战役后,程子华他们又打了榆林桥战役,这些都被党史认可,称为:有力的支援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
等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程子华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也没提此事,一直高度称赞红十五军团取得的重大胜利,而且还在后来对他委以重任。
长征结束后,程子华带着部队先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都取得不错的战果。抗战时期爆发后,他又以聂荣臻的副手身份主持晋察冀边区的全面工作,也颇有实绩。
到解放战争时期,他来到东北,以第二兵团司令员的身份在辽沈战役中打出一个精彩的塔山阻击战,在平津战役中又率四野率先入关,之后从山海关一路打到海南岛,为新中国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程子华可以说是新中国的股肱之臣,谣言万万不可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