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记载:“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最早出现了“海棠香国”的提法。钟振是在万历二年至五年(1574-1577年)任嘉定州知州。民国《乐山县志》记载:“旧府署,海棠山麓。其谯楼在府署头门东南楼,额二:外曰‘汉嘉古治’,内曰‘海棠香国’”。据说是清朝末期的提法,府衙门谯楼上两横匾乃前书“汉嘉古治”,后书“海棠香国”。2002年重修乐山城区育贤门、丽正(铁牛)门时,将“汉嘉古治”的匾额挂在今日育贤门上、“海棠香国”的匾额挂在今日丽正门(铁牛们)上。
“汉嘉故治”与“海棠香国”匾(扁舟子/图)
而在乐山历史上,古有“开明故治”“海棠香国”之说,“汉嘉古治”却是在清末才有此说。秦灭巴蜀,置巴郡、蜀郡,南安隶于蜀郡,在今乐山建立南安县。这是建县之始,因在蜀郡之南而得名。南安县后又名青衣县、平羌县、平羌郡、青州。《水经注·江水》:“(南安)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即蜀王开明故治也。”《蜀王本纪》载:“荆有一人名鳖灵(开明氏首领),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研究者多据此两条记载,认为开明氏鳖灵“至郫”前先在南安定居建都,所以南安有“开明故治”之称,时当春秋前期。
嘉定府城图 (网络图片)
如蒙文通在《巴蜀古史论述》中说:“也许开明溯江而上,先在南安(乐山),又北上至广都,后移成都。”“开明故治在南安,又由广都迁成都。”如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说:开明族“最初到达川西时,定居在今乐山一带。”这一传统说法多年来已成为研究巴蜀史和乐山古代史的主流说法,开明氏鳖灵也因此成为乐山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据的人物。同时今日乐山大佛旁有篦子街、凌云山的民间传说,那是纪念鳖灵的。
航拍三江汇流(王飞涛 /图)
“海棠香国”一词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也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但乐山历史上有海棠、海棠有香却是不争的事实。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百花谱》“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唐朝志怪小说家段成式(803-863年)在其代表作《酉阳杂俎》中记载说:“嘉州海棠,色香并胜”;唐代曾在嘉州做过刺史的薛能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晴来使府低临槛,雨后人家散出墙”;宋欧阳忞《广舆记》载:“海棠,嘉州出者香”;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嘉香海棠》词云:“丝丝垂蕊,嫣然一笑新妆就,锦幕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宋朝孙长民在《海棠记》中说得更清楚:“海棠盛称于蜀中,然亦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本大。”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
竹公溪上的张公桥 (扁舟子 /图)
明万历年间任四川嘉定知州的袁子让在《香国海棠赋》云:“花之香,妙在淡而不浓;花之香,妙在清而不浊;花之香,妙在和而不厉;花之香,妙在群而不俗;花之香,妙在结而不散。”万历后期任四川巡抚的李时华有《凌云寺》诗云:“登高且尽樽前酒,香国海棠尚未残。”南明时陈起龙在《重修凌云寺记》中说:“平定府(嘉定府)旧称海棠香国”;康熙时来游的方象瑛在《使蜀日记》载道:“樵楼榜曰‘海棠香国’,所谓海棠无香,惟嘉州独香也”;光绪十年(1884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更是亲眼见到城中衙门鼓楼上的“海棠香国”匾额;郭沫若1928年写《我的童年》时说乐山“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在1939年回到故乡重游乐山草堂寺(今草堂高级中学校址)时有《重游乐山草堂寺》诗“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
苏稽镇上的茹公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乐山县令茹金倡导,怀苏、古市两乡绅商罗仕伦等人出资修建,以连通苏稽三场(苏稽场、沙嘴场、葛老场)】 (扁舟子 /图)
而“汉嘉”则是嘉州老乡眉山人苏轼“误用”,他在《送张嘉州》“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诗中借用了“汉嘉”一词,指代嘉州。但“汉嘉”却不符合历史,不管是南安县、嘉州、嘉定府(嘉定州)、乐山县,从未出现过“汉嘉”二字。嘉州是在北周(579年)取“郡土嘉美”之义而来。《元和郡县图志》载:“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嘉州"之名由此出现。这再清楚不过了:汉代没有“嘉州”,“汉嘉”也不是嘉州,并不指今日乐山。可从苏东坡开始,在文人眼里,包括范成大、王士祯、方象瑛、张问陶等,“汉嘉”就指向了嘉州(今日乐山),影响直到今!
(扁舟子 /图)
作为乐山市中心城区的市中区,秦代以前为古蜀国地,秦代属蜀郡。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于今乐山置南安县,属犍为郡,秦国移民于今市境一带(夹江县泾口)。两晋沿袭旧制。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南安县先后隶属于犍为郡、青州、眉州。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乐山设置平羌郡平羌县管理僚人,今市中区为南安县、平羌县地。隋朝开皇初改嘉州复曰眉州,大业初改曰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增设夹江、峨眉两县。唐高祖废眉山郡复曰嘉州,玄宗时又改曰犍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嘉州。市中区属州治龙游县、平羌县地。五代前后蜀如唐旧。
老霄顶位于乐山市郊高标山上。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期,就在山上建弘明观等宫观楼阁。隋大业末年又建飞天神王殿。北来改该殿为万寿宫,又名神霄玉清宫,老霄顶之名由此而来。(扁舟子 /图)
唐太和四年(830年),南诏侵蜀,清溪以下沫水(大渡河)而左陷失。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筹建边楼,每年内地粮食由嘉眉道阳山江(大渡河)运往黎州供应各少数民族。在嘉州古市乡(今乐山市中区水口镇)由“唐李德裕提重兵过此”石刻。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龙游县为嘉祥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又改嘉祥县为龙游县。明洪武八年(1375年),撤销龙游县入嘉定州为州治。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乐山县。1985年撤地建市,6月17日,撤销乐山市(县级),设立乐山市市中区。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扁舟子 /图)
这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的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这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其盐业和冶铁业已相当发达。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更加繁荣,史书称"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称。乌尤山、凌云山、东岩山连绵依托,构成了宏大的"巨型睡佛"自然景观,位于凌云山西面临岷江的崖壁上,处于"巨型睡佛"胸部的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弥勒坐佛--乐山大佛。
(扁舟子 /图)
有“蜀江第一峡”的平羌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有江水如练的锦江山(顶高山)、有千年果王的荔枝湾、有“三迁得盛地”的文庙、有西迁8年的武汉大学旧址、有南迁文物存储8年的战时故宫,曾经有两处明月湖都建有明月楼、有随历史变迁的五处壁津楼、三处会江门、两处月榭等,还有城西古像山的扬雄子云亭、《史记·河渠书》载(公元前256年)“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雷垣——乌尤山离堆,还有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凌云山“诸峰巑兀如九华”而名的九华书院(万历时知州袁子让重修,改名“九峰书院”)、明正德时御史熊相在嘉定州治江东岸创建的三峨书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县令陈为光改建的九龙书院、康熙年间(1662年)四川上川南道道台张能鳞在嘉定城区高标山顶恢复九峰书院更名为高标书院、1939年在乌尤寺由马一浮先生主持创建复性书院。
龙神祠最早记载见于万历九年(1581)《四川总志》:“九龙祠,州城内九龙山,祀隋太守赵昱。1938年至1946年龙神祠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第二男生宿舍”。 (扁舟子 /图)
还有"食在四川,味在嘉州"之美誉,并享有"烹饪天国"之誉,浓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种类繁多,久负盛名,有苏稽镇、张公桥、上中顺美食街。这里还是许多四川名小吃的发源地,如刘选生烧烤、叶婆婆钵钵鸡、临江鳝丝、跷脚牛肉、甜皮鸭等等。当然在乐山,还有一种“家”叫屋头、有一种“好”叫巴适、有一种“帅”叫撑抖、有一种“爱打扮”叫妖精、有一种“时尚”叫摩登。。。巴离不得、码干吃尽、妖精十怪、毛焦火辣……这些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五音色彩的乐山方言:我们四川县县都有土话,只有我们乐山没的,有都只有点吧点,你懂吗?
▍内容 来源:扁舟子杂纂纂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