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澄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九江日报》,分三期连载。原名为《太乙诸贤—庐山最后的“隐士”》,因全文较长,编者亦分三篇发布,并根据内容修改篇名。
本文为第二篇。
慕陶思葛 竟成大家
古直(1885~1959)字公愚,号层冰,广东梅县人。1900年开始从著名学者罗翙云为学,博览诸子百家。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进入同盟会主办的松口体育传习所,以体育为名,进行军事训练,为武装革命作准备。同年冬,创办梅州学校,亲自作校歌:“五岭东趋尽揭阳,中有梅花香。横枝独傲冰雪里,奇人节士代相望……勿怠荒,勿怠荒,努力好修以为邦家光!”一直传唱至今。不少蜚声中外的各界精英诸如叶剑英、谢晋元、黄琪翔、古大存、林风眠、黄药眠、曾宪梓等等,均曾在此接受过基础教育。1911与钟动等人在梅城组织起义,光复梅县,古直任梅州军司令部秘书长。1912出任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长,创《大风日报》,因反袁被查封,后回乡再创龙文公学。
1916,为唐继尧等“讨袁护国”出洋筹饷。途经越南,感其在外族统治之下,深受奴役之苦,作《海防行》长诗:“爷娘妻子问永别,白衣泣送期一诀。……回睨众多亡国儿,马牛圈禁不得移。眼望故乡双泪落,海阔天长何处飞。”誓言“男儿终不为奴死,万里沧波一间关。”此诗被誉为近代兵车行。由于华侨对古直人品的高度信任,筹饷颇丰,南洋回来之后,被留任云南都督府顾问。对于这一段经历,古直回忆说,民国新立,全国人民喁喁望治,不料政治腐败反有过于满清,所以不再挂名党籍,一心从事教学工作。然而此时年富力强,壮志不已,讨袁运动方起,万里奔波,结识唐继尧,望其能救中国,后觉无望,懊悔而返。
1919年再因林虎将军推荐,古直出任陆军部秘书。李烈钧率三军祭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古直为其代作祭文:
望高岗之峨峨兮,潸然而涕下。
惟七十二士皆我良兮,赋同袍以兴夏。
值胡运之将残兮,规义师以日夜。
将翻珠江使倒流兮,呼汉风而叱咤。
破镜群翔以蔽日兮,绩弗成而死乍。
肝脑涂地固不于悔兮,适稔虏之罪亚……
古直《自传》手稿
词旨雄奇悲壮,一时争相传诵。后转任高要县长,当时抓到一个土匪头子,其党羽以白银相贿赂,被古直严词拒绝,正要严惩,却因其他高官受贿施压而被迫释放,令古直异常窘迫。22岁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15年来,虽民国早立,但军阀混战不断,腐败尤甚,民不聊生,面对自己与许多仁人志士热情投入革命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其“政治腐败反有过于满清。”“细察南北军阀,皆是人民之敌。”今又受此屈辱,古直倍感悲观。
1920年夏,好友侯过途经高要,向古直大力称赞庐山的好处。原来1916年秋,侯过从日本留学回国,应江西省南昌农业专门学校的聘请,任该校林科主任兼白鹿洞演习主任,经常率领学生到白鹿洞林场实习。庐山有一位朋友,见侯过喜爱林业,还将在折桂寺的两千多亩山林送他经营。侯过的对庐山的夸赞坚定了古直退隐之决心。此时混战再起,粤军赶走桂军,于是11月便“拂衣径去”,邀朋友集资到庐山买山隐居。
1921年2月,古直先来庐山,他先暂住白鹿洞书院,在独马楼买到一座荒山后移居独马楼僧舍,并开始在观音桥边成家畈买地建房,同年冬建成楼房首幢公屋,取名为“葛陶斋”,后来分别在成家畈、太乙村建成寒泉馆、隅楼、映庐等小舍。
初到庐山的古直如得脱樊笼的倦鸟,五老峰天开金芙蓉,三峡涧水窜万貔貅,太乙村玉雪映梅骨,玉渊潭碧水隐龙宫,庐山的奇山异水让诗人灵感迸发:
此中何所有哉?
滔滔不绝者流泉,清妍欲绝者湖山。
冬有积雪兮夏有长云,春秋佳日兮景物无伦。
山山红叶兮处处杜鹃,映以朝霞兮霏以夕烟。
更有幽兰兮空谷娟娟,竹柏杉松兮苍翠蘸天。
风清月明,水流花放,而我高卧乎其间!”
古直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创作高峰期,写出了大量的山水诗,结集成《庐山樵唱稿》出版。多年的奔波,使古直深感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庐山近柴桑栗里,终遂其仰陶之意,灌园鬻蔬之余,偶有会意,便集陶渊明句为诗,两年得九十余首,取“旧玩出新妙”之意,汇为《新妙集》。
古直《新妙集》
住山期间,古直咏陶诗,谒陶墓,访醉石,考栗里,写成《醉石考》《栗里考》《南村考》等文及《陶靖节诗笺》《陶靖节年谱》《诸葛武侯年谱》《陶集校勘记》《陶靖节年岁考证》等书。朱自清曾专门为《陶靖节诗笺》作《陶诗的深度》一文,佩服其“用力极勤”和“爬罗剔抉的工夫”,高度称赞其“颇多胜解”。但朱自清认为陶渊明到底是隐逸诗人之宗,指出古直的笺注有些以史事比附以强调陶诗为“忠愤”之作,未免穿凿。
学者朱自清也许读懂了陶渊明,却没有读懂古直,古直年轻时就委身革命,他的隐居其实是一种无奈,他把自己的烈士情怀投射到了对陶诗的研究中,他从陶渊明《归园田居》等貌似平淡之诗中读出了“清刚之音”,更从《饮酒》《述酒》《咏荆轲》等诗中读出了“激越声情”,在“悠然见南山”之外更多地读出了“猛志固常在”,古直高呼:若仅仅以“平淡”来概括陶诗,“岂知公者哉!”,他把在庐山建筑的第一个住所取名为“葛陶斋”,既慕陶渊明,又思诸葛亮,其心可昭。
1927年冬,古直曾移居东林。被太平天国军焚毁殆尽的东林寺此时仅有简陋僧寮,三笑堂、神运殿等名胜早成瓦砾,古直继康有为发现柳公权残碑于灶下之后,“显六朝之松于连林,发初唐石刻于榛莽。”写了《初抵东林怀远公》《东林六朝松歌》《东林寺绝句三首》等诗歌,传颂一时,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对东林寺的注意,对复兴东林寺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
古直又于寺中讲学,招九江弟子六人,后来竟有三人闻名于当世:杜宣原名桂苍凌,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闵孝同字舜白,学者,工诗善书,曾为江西文史馆馆员;闵孝吉字肖伋,号苣斋,闵孝同之弟,跟随古直求学最久,1947年赴台湾,两栖于政界与学界,曾先后兼台湾政大、文化、世新、东吴诸名校教职长达四十余年,他所撰写《庐山东林寺三笑堂记》原碑至今还嵌在三笑堂廊壁上。
闵孝同(左二)、闵孝吉(左一)侍古直(左三)谒濂溪墓
古直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庐山,他找到了陶渊明,他从一个慕陶者变成了研陶大家,从一个“革命家”转变为“学问家”,其对陶诗的全面笺注,对现代注陶史有着开辟之功。1925年,古直被刚刚成立的广东大学(旋改称中山大学)的聘为教授,此后往返于广州、九江两地,潜心于治学育人,先后有《钟记室<诗品>笺》、《曹子建诗笺》、《汉诗辩证》《客人对》《阮嗣宗诗笺》《韩集笺证》《汪容甫文笺》等大量著作问世,还有不少弟子后来闻名于海峡两岸。
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奉命西迁,古直毅然放弃大学教职,回到家乡梅县,在战乱中勉力从事基础教育的同时,宣传抗日救亡。
【编后记】
文中那张在濂溪墓前的照片很是珍贵,请仔细审视墓碑上的文字和周边的环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