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差不多写了一年的“趣聊三国”系列,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写过三国相关的内容。
不过之前写的三国,都属于猎奇性质,比如刘备为什么能成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当时写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刚好看了一则非主流的史料,据史料记载,刘备在三国时期,是位顶级的大剑客,于是我就推测,当年二爷和三爷,一个是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一个是小地方的杀猪的。
他俩为什么能成长为“万人敌”,又为什么对刘备那么忠诚,会不会就是因为刘备本人武功很高,然后教了他俩,他俩知道刘备的本事,所以才愿意追随刘备。
写完这个选题之后,我还很自得,然后又写了一些偏离正史,但又看似有一定依据的文章。
后来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万历十五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自然也第一时间去读了这本书。
不过因为有明月大神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很详细的明朝史书在前,我一开始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既感觉他没有正史那么详细,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那么有趣,所以也只是勉强的读了下来。
但是读完之后,我却被触动了,触动我的东西,不是这本书的写的有多精彩,而是这本书所展现的看历史的角度,让我大受震撼。
《万历十五年》看似是一本通俗读物,写的并不严谨,也并不高深,但是它却像是一道揭开历史谜题的例题,用它的思路,再看我们熟悉的历史时,会有一种更高的角度。
比如我当年一直好奇的那个问题,关羽和张飞,为什么要一直跟刘备。
我以《万历十五年》的角度看这段历史时,才真正找到了了答案。
原来刘备在认识关羽和张飞之前,就已经凭借卢植(东汉高级官员)弟子的身份,汉室宗亲的身份,以及当地本家的支持,混成了当地的社会大哥。
后来黄巾起义之后,卢植作为三员平叛大将之一,曾主抓河北地区的平叛工作,刘备瞅准机会,开始招兵买马,此时底层阶级的关羽和张飞才去投奔刘备。
刘备虽然前期混的不怎么样,但那也是关羽和张飞的身份,永远无法企及的,而且当时的各地社会大哥,一般只会相信自己人,尤其是军事上,关羽和张飞后来虽然闯出了名声,但如果他们离开刘备,其实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更好的机会。
而纵观整个三国,甚至历史,你会发现这种隐性的阶级圈层,其实一直都是很难突破,换个时代,这种情况还会重复,只不过名字换了罢了。
而以这种较高站位,通览历史的视角,通常被称为“大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正是《万历十五年》所表达出来的核心内容。
当年《万历十五年》之所以大火,这里的大火,还不是《人民的名义》热播之后,而是这本书的英文版刚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发行的时候,当时应该是1982年左右。
当时的历史书,要么是非常传统的编年体或者记事体,要么就是各种上天遁地的演义,又好看,又有深度的《万历十五年》,算是开了一种先河,当时这本书不光在国内流行,甚至还流行到了国外,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它当成了教科书。
后来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这本书又迎来了新的热销热潮,不过很多人读这本书,仅仅是为了凑热闹,有些对历史有一定研究的,也会否认这本书的价值。
其实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本书归根结底,既不是一本有趣的历史小说,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道学历历史,研究历史的“例题”,当你把它当做一个研读历史的“例题”看时,你自然就能读的下去,领悟其中的精神,甚至还能衍生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套东西甚至也未必只适用于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