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至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季宛如一位睿智的老者,历经繁华,回归本真。在质朴的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深切体悟到冬的博大精深与深邃厚重。

让我们一同嗅着梅香,赏着飞雪,步入沉淀千年的古画,领略古人的风雅。

今之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

——《宣和画谱》

米芾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如此神乎其技的落墨法却在徐熙之后绝迹人间。

但幸好,有《雪竹图》保存下来供后人瞻仰。每一个见到《雪竹图》的人,几乎都为其所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画值百两黄金的《雪竹图》

雪后一日,天色依旧暗沉,仿若夜幕降临。

或许在某座院落的幽深处,又或许在野外的某个角落,积雪静谧,全然不见风的踪迹。

而在大雪漫天的那个时刻,风已然刮过,从遥远之地吹来,迎风的竹林呼啸作响,恰似天籁之音。

此刻,一切皆静谧无声,几株竹子挺立于积雪之上,旁边是几块挂满积雪的石头和一截令天色更显暗沉的枯木。这几株竹子历经风雪,承受了从清晨至夜晚的洗礼,时光在枝叶间缓缓流淌,既短暂又无穷无尽。

在这时光里,竹子与雪中的影子相互交织,与那石头、那枯树一同,在暮色中静静反射着雪的微光,沉默不语,却留下中空挺拔之姿,犹如历经无量劫数的灵魂本体,宣告着存在的至深真意。

这幅画便是被书画鉴定家谢稚柳认定为徐熙留传下来的绝品《雪竹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观者初次看到《雪竹图》时,感受到的是整幅画面极为生动的写实效果。画面精致工巧,仿佛是对真实景象的直接呈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走近仔细端详,徐熙对画面的每一处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建与提炼,将粗笔与细笔相融合,变换浓墨与淡墨,无论何种用笔方式,都能将物象的结构把握得极为准确。

同时,他还极为注重虚实的结合,以畅快的用笔营造出“草草” 的效果,使画作更显生动。画面中尽量减少墨色的晕染次数,以获得清透之感。

再如左下角的一处竹子残片的处理,残叶的轮廓形态并非用线条精准勾勒,而是通过画面背景的墨色衬托,再以爽利之笔勾勒叶筋。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

同样是严谨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力求逼真的画风相比,显得率性出格,然而却也更加富于变化,更具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茂密之处,一枝一叶的交错也毫不零乱,交集的叶片很容易画得死板,可他却处理得疏朗有致,可见他观察之细致与下笔之精妙。

不仅如此,他在整体的把控上也没有丝毫松懈,比如那块石头,既画出了坚硬的质感,又画出了雪的莹洁。

那棵树的画法也极为高超,简洁而意味深长,弯曲的力量与枯萎的诗意皆不欠缺。这些细节最终都融入整体的表现力之中,最终展现出荒寒之中生命的活力。

这活力已然超出了纸素所规定的尺幅,散发着持久的精神魅力。当时的人们已然意识到它的价值,画的左上角写着“此画值百两黄金” 几个字,而如今看来,这显然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无穷意蕴的无价之宝,那个估价实在是过于谨慎了。

古今之绝笔

徐熙的“落墨法”,在当时的花鸟画中别具一格,和自唐以来流行的晕淡傅色的方法是有大不同的。

虽然他生前有很大影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就很喜欢他的画,常把他的画挂在宫廷的墙上欣赏,可还是比不过黄筌家族的声势,因为黄筌的画才是宫廷画的标准。

徐熙的孙子本来是跟着老祖宗走的,后来就改画黄筌那一路的风格了,因为这样有更多的销路。

可见人们还是更喜欢那种笔法工细、色彩鲜明的画。这也是一般人的审美倾向。

那么徐熙的画好在哪里呢?

宋人对他与黄氏家族的评价是“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熙的“落墨法”指的是不用双勾画出轮廓,画时以粗墨为主,然后简单地傅之以颜色。画时该粗的粗,该细的细,是很随意的。和黄筌相较,写意的成分更多,也更粗放自由。这种野逸的品格,显然是更接近文人画“逸品”标准的。

虽然黄筌也堪称花鸟画的大师,可与徐熙一比,就有些拘泥了,应该说在格调上略逊一筹。在后世文人眼中,徐熙有很高的地位。

宋人评论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

徐熙被称为“江南处士”,所谓处士,就是没有当过官的士大夫。因为他一生不仕,也不被画院束缚,就一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他悠游于山光水色之间,对汀上的花,水里的鱼,林中的鸟,房舍外的竹林都有细致的观察。

也许,没有这种体察物理的功夫,他的落墨法也就无处落墨了。

可见,任何一种高超的技法,都离不开自然那勃勃生机的激发,在这点上,艺术与自然相互表里。没有这种情绪上和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细节的互相渗透,徐熙手中所握的也就不会是“江南绝笔”了。

在五代南唐时期,徐熙的《雪竹图》被视作珍品,成为传世墨竹画的发端。此画作凭借独特的“落墨” 法展现出竹子的形态与质感,给后世绘画艺术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光流转,徐熙的画风渐渐为文人画家所接纳并弘扬。北宋时期,文人画派兴起,他们着重表现自然美与生命力,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的艺术境界,这与徐熙的绘画风格不谋而合。文人画家们通过研习与借鉴徐熙的绘画技巧,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促使徐熙画风得以传承与发展。

至明清时期,徐熙的画风已然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众多画家在继承徐熙画风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流派与风格。

例如,明代画家文徵明仇英等人注重笔墨的意趣与形式美,高度重视表现自然美和生命力;清代画家郑板桥以徐熙画风为根基,发展出独特的“板桥体”,其画作以简洁明了、清新自然为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