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读书人都很幼稚,他们所谓的盛世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然后大臣清廉明断,一心为公,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古代就没有盛世了。而且这个标准放在现在也没有人能达到,除非通过欺骗营造盛世来自欺欺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对于十年寒窗的大臣来说,他们的努力是为你服务的,你信吗?古代君主制实行权力的赋予,因此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清廉呢?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文景之治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盛世王朝呢?
首先就是汉文帝比历代君主更加贤明,虽然汉文帝的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刘家江山。但汉文帝认识到了百姓对于社稷的利害,因此他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或许很多人都看不到文景之治的伟大,我这么说吧,汉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把百姓当人看的君主,唯一一个付诸行动的人也是汉文帝。在夏商周时期,平章百姓指的是贵族。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指的是有姓的人,没有姓的人被称为庶人。
而在那时候,有自己土地的人才有姓,即使这样,也没有君主重视百姓的作用。一个君主能以身作则,甚至在田地耕耘,哪怕是做做样子,这样的君主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汉文帝犯下了逼死薄昭以及捧杀淮南王等等,但起码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的存在比其他君主更让自己过得好,虽然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仍然有饿死的情况,但即使现在,谁又能做到他的国度没有遭受饥饿的人呢?更可怕的是,历史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其次,就是汉朝比其他王朝更加宽松。在秦朝时期,赋税高达三分之二,而刘邦建立大汉后实行十五税一,等到好汉文帝时期,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税收减半,实行三十税一。纵观古代,即使在千年以后的明清,都没有再实行过这么轻的赋税。更可怕的,文景之治时府库充盈,而明清时期却捉襟见肘。轻徭薄赋这是一个王朝统治是否合格的表现,也是一个王朝是否良性运转的标志,一个王朝入不敷出显示了,这个王朝管理的无能,更显示了这个王朝的衰落。
明朝时期嘉靖各种拆东墙补西壁,结果大明入不敷出。而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每年收入300多万两还有结余,而后来的崇祯收到了2000多万两还连军饷都发不起。而历史再一次说明了即使同样的王朝,统治者的治理水平还是良莠不齐的。而在生产力那么落后的西汉,汉文帝凭着三十税一不仅维持了整个王朝的正常运行,而且还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这点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有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汉文帝节衣缩食,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汉文帝,也得装出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节俭文化。
最后文景之治有缺点吗?当然有,比如这些诸侯王巧取豪夺,比如王公贵族贪婪成风,比如外戚狗仗人势,比如有的大臣滥用职权。那么文景之治为什么会被称为盛世呢?因为汉文帝知道这些问题后他会改正,而不是像其他皇帝一样掩耳盗铃。当时有个名医叫淳于意,他因为得罪诸侯被权贵网罗罪名并送到长安定罪。当时他有个女儿叫淳于缇萦,她冒着杀头的危险请求汉文帝以自己充当婢女的代价减免父亲的罪行,汉文帝深受感动最终赦免了淳于意父女。
而汉文帝与普通帝王的不同就在这时候体现了出来,他不仅赦免了淳于意,反而在反省自己的问题,最终他意识到刑法残酷,于是他废除了肉刑。一个好的君主都是主动改变,那些装聋作哑被动改变的只能走向衰落,更可怕的是发现问题后还在那表演的自欺欺人之辈,这样的君主简直就是愚不可及。而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北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说明了一个王朝是否关爱百姓和经济水平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文景之治问题很多,为什么还有人吹捧呢?这其实就像做人一样,立志做一个完美的人和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两回事。只有你一步步变得优秀,你才能逐渐完美,如果你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对于不完美的事止步不前,那你永远也不会变得完美。后世追求汉文帝的贤达,追求文景之治的贤明,或许依然会有问题,但如果后世人们为了百姓的吹捧励精图治,那么这个王朝不也在前进吗?只有一遍的实行,这个王朝才会更加美好,百姓的负担才会越来越轻,不是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