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养儿子、边做家庭教育咨询这几年,我逐渐理解了“教育具有滞后性”这句话的大智慧。

所谓滞后性,是指教育的影响和成果并非即时显现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需要足够的时间积累和生活阅历,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满、对教育的焦虑都是因为太急于求成,忽略了滞后性这个规律。

上午播下的种子,下午就要看到它发芽,晚上开花,次日结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万物生长皆有周期,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很多和孩子有关的事情上都能体现出教育的滞后性,比如让很多父母深受困扰的情绪问题。

每个孩子在2-4岁都会变成情绪暴躁、爱哭闹的小磨人精。

我常接到家长的咨询,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不那么频繁地发脾气、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不打人、不大吼大叫、不撒泼。

这类情绪问题通常会有3个固定的解决办法,包括:用情绪卡片教会孩子认知负面情绪、用游戏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负面情绪、父母做好情绪榜样。

我把这些方法都告诉了家长,过了一周,家长又来咨询说:我按照你说的那些办法做了,没用啊,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还是打人、撒泼。

孩子做游戏的时候能认识各种情绪,也知道如何正确发脾气,但真到了发脾气的时候,游戏里的那些招数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事实却是如此,很多正确的教育方法当下是看不到效果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就是错的。

相反,这正是教育滞后性的特点。

如果这位家长能够耐得住性子,每周坚持和孩子玩情绪游戏2-3次,并在孩子真的情绪失控时运用游戏里的方式,数月或者半年以后,孩子一定会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告诉其他家长的情绪引导方法,我自己也在用。

从我儿子2岁多开始,我们就以每周1-2次的频率做情绪游戏、讨论情绪事件。

我们把每个情绪都想象成不同颜色的恐龙,红色的喷火龙,蓝色的伤心龙,黑色的害怕龙,粉色的开心龙,然后讨论这些龙会在什么状况下跑出来。

我们还设置了一个生气抱枕,把生气龙喷出来的火气都打进抱枕里。

但这并不能阻止2、3岁的儿子大哭大闹发脾气,或者愤怒的时候给我一拳,打我一巴掌。

一切变化出现在3岁半以后,不知道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但变化确实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儿子不再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他会直接用语言告诉我:妈妈,你刚才说的话让我很生气。

他几乎没有大哭大闹的情况,即便有,一两分钟就能平静下来。

他还找到了用绘画、听故事、聊天的方式来让自己重新开心起来。

他能准确判断小伙伴的情绪,并做出合理的社交举动。

幼儿园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情绪非常稳定。

在我家,关于情绪的教育成果滞后了一年多才凸显出来,一年后再去看那些情绪引导方法,每一个都无比正确。

很多教育方法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的期待却是一次见效,越快越好。

这种慢与快的冲突,让我们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只关注结果的呈现,不关注过程的积累

因为看到孩子一两次做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任,认为孩子难以管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现在的教育真的是又急又卷又功利,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了解教育的滞后性,做一个有前瞻性的长期主义父母。

1、不要急于求成,累积到一定的时间,成长自然就会发生

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当初让我们焦虑的养育问题,都不是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我们被育儿标准禁锢了,太急于求成了。

比如自主进食理念的传播,让大家觉得孩子八九个月就必须会抓握手指食物,一岁以后就必须会用勺子自己吃饭。

如果孩子没有达标,我们就会焦虑孩子为什么做不到。

但实际上,只要家长不是过度溺爱一直喂饭,孩子拿着勺子自主进食,学会用筷子早晚都能掌握,我们真的没必要焦虑。

再比如婴幼儿睡眠方面,很多妈妈希望快速解决奶睡、抱睡、夜醒等睡眠问题,但这些问题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可能一直解决不了。

过度的训练睡眠只会适得其反,让妈妈和孩子都疲惫不堪。

睡眠、运动、习惯、学习、阅读、语言等重要习惯的建立都有滞后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期

就像种庄稼一样,春种,秋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做不到、做不好”

我儿子是一个内向谨慎型的孩子,幼儿园中班之前,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老师打招呼,不主动社交,不主动和家人打招呼,所有人见到他都说他害羞得像个女孩。

总是面对这样的负反馈,我要说我一点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知道教育的滞后性,理解儿子做不到的事情都是暂时的。

成长发育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进有退,但总体趋势一定是前进的。

要想让儿子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愿意展示自己、愿意主动社交,我需要耐心等待1-2年的周期

周期内,我需要做的是不逼迫儿子改变,发展他的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

量变终于累积到了质变,儿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变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交了很多好朋友、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上小学以后,竟然还愿意当走在队伍前面的举牌手。

教育的滞后性特点告诉我们:一切孩子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引导方法得当,假以时日,孩子就会往前跨一大步。

一旦掌握了教育的滞后性特点,我们就能跳出当下的境况,从全局出发,乐观评价孩子的行为。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对于整条成长线来说,没有多大的破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感觉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小家庭,都在追求速度。

我们总是想快速看到结果,快速解决问题,越快越好。

我们失去了耐心等待、静观其变的能力。

而这恰恰是教育孩子需要的。

因为教育不是一个短期内能竣工的项目,而是日复一日、数年之久的坚持,根本急不得。

既然如此,我们就和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