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川菜宫保鸡丁与黔菜宫保鸡,是两道同源异流的名菜。因宫保鸡丁早年亦称宫保鸡,故本文以川黔宫保鸡并称。

两菜皆发端于晚清四川总督、贵州人丁宝桢喜食的辣椒炒鸡,菜名中的宫保,即指丁宫保(丁宝桢尊称),是为同源。

川菜宫保鸡丁以鸡胸脯切丁,辅以干辣椒、花生米等料炒制;而黔菜宫保鸡则以整鸡去骨及翅爪,切块过油,再辅以糍粑辣椒、甜酱等料炒制。川黔各具成规,是为异流。

近来,笔者查得两菜早期材料,有几则内容新颖,目下鲜见,如托名者除丁宫保外,尚有一位岑宫保,制法更有煨烤、浸炸、炸炒数种。不敢自秘,特整理于后,供列位参阅。

川菜宫保鸡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菜宫保鸡丁
黔菜宫保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黔菜宫保鸡

一、1917年《宫保鸡说》:已知的最早材料

《宫保鸡说》是一则短论,载于1917年4月《达德周刊》,作者是贵州达德学校女师范讲习科学生熊玉仙,开篇即述宫保鸡来历及特点:

味以人传者,宫保鸡是也。昔丁文诚公以诛太监安得海有功,晋封太子太保,故人皆称之为丁宫保。其所食鸡,喜以辣椒及他作料烹之,味鲜美,世以为宫保新制,遂呼之为宫保鸡云。

熊氏所撰,虽欠精准——丁宝桢(谥文诚)1868年在山东因平捻有功,获赏太子少保衔,1886年在四川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衔——但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发表的宫保鸡材料。

1917年《宫保鸡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宫保鸡说》

二、1925年《秋窗剩笔・宫保鸡》:动人传说,离奇制法,叫化鸡?

《秋窗剩笔・宫保鸡》是一则故事,载于1925年1月《小说世界》,作者西云。故事发生在1911年的常熟,全文六七百字,虚实相间,首述当地饮食业及宫保鸡来历:

常熟食肆精饮馔,时有异制,以其地士大夫众,官南北者,各以所得,归传其里,日久名益繁,制益精。辛亥夏,与友人会食,各徵食品。一友曰:诸公知此间有所谓宫保鸡乎?其制盖仿于川中,丁文诚督川时所流传也。

继述宫保鸡传说,梗概是丁宝桢发达前,曾在贵州山村吃过一道鸡肴,从此难忘。丁氏发达后,多次令家厨仿制未果。一次丁氏寿辰,同僚献上一道鸡肴,丁氏品尝,感觉同于旧味,旋召见烹者。未料,烹者傭妇,竟是当年做此菜的山村女子,惊喜交织,厚赏遣归。

末述此菜制法:

及询其制法,乃知雏鸡杀竟,不复燖毛羽,但空其腹,实以诸香料,外缝极固,再傅厚泥,火煨之,须臾熟,泥粘毛尽脱,莹白异常,味触肌理,再加汤和以秦椒云。由此盛传以宫保鸡。

依其所述,清末,常熟即有仿制的四川宫保鸡,是由常熟籍川官带回,这为研究川菜早期流传,拓宽了视野。传说部分真伪难考,然而文笔流畅,描写细腻,不妨作备参。至于其宫保鸡以泥包、火煨的制法,与同期常熟叫化鸡制法相较,除秦椒外,其余俱同,虽说离奇,但不失为一新线索。

1925年《秋窗剩笔・宫保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秋窗剩笔・宫保鸡》
1933年《叫化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叫化鸡》

三、1934年《黔游纪略》:另一位宫保,岑毓英

《黔游纪略》是中国旅行社1934年编辑出版的一本贵州旅行指南,在介绍贵阳衣食住行时,提到宫保鸡来历及制法:

馆菜有宫保鸡,相传为岑宫保抚黔时最喜之馔。取稚鸡,去毛骨,切小块,油煎至熟,加辣角。能手作品,虽鸡肉既嫩,风味极美,但也非能吃辣子者不能领略其味。

查文中所称岑宫保,即广西人岑毓英。岑氏先后三次执掌贵州军政,前后累计十余年,其中1879至1881年任贵州巡抚,即文中宫保鸡出现的时间。岑氏生卒(1829-1889年)与丁宝桢(1820-1886年)同期,获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衔时间(1872、1889年)也与丁氏相近(1868、1886年)。宫保鸡源于岑宫保,还是有可能的。

1934年《黔游纪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黔游纪略》

四、1938年《贵阳指南》:黔菜宫保鸡权威

《贵阳指南》是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贵州分会于1938年12月发行的一本贵阳百科全书,饮食部分有《黔味说略》一节,系统介绍了当时黔菜概况,并列举两张贵阳筵席菜单及十一款特色菜点,参考价值极高。其中,宫保鸡居首:

宫保鸡之名,因清时黔省平远(今织金县)人丁宝桢,食鸡最喜此种调制法,官至四川总督加宫保衔,故黔人名其所嗜食品曰宫保鸡。此味之特点,所用之鸡为雄子鸡,切时去骨切为小块,炰制时须火色适宜,故鸡肉极嫩,入口脆而且烂,颜色红白美观,味鲜美而不大辣。

此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宫保鸡来历、制法及风味特点,客观清晰,可信度高。1942年3月,贵阳市政府编《贵阳市指南》,前述之《黔味说略》被完整沿用,成为官方发布的权威版本,影响至今。

1938年《贵阳指南・黔味说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贵阳指南・黔味说略》

五、1943年《贵阳三宝》:唯一无辣椒,炸鸡排?

《贵阳三宝》一文登于1943年8月25日《盛京时报》,未注作者。文中所述贵阳三宝,为长旺面(即肠旺面)、宫保鸡、魔芋豆腐,其中涉及宫保鸡来历及制法如下:

宫保鸡之名称由来,乃昔时贵阳有一名岑宫保者,任贵州巡抚,有贵阳某将此特产之鸡,赠与之彼食后不舍,立命各地急速献上。每先一层盐末,再蘸一层胡椒末,如此数层之后,则浸入锅中炸之。焦烂取出,即可食矣。

本文不仅采用了宫保鸡源于岑宫保一说,更进一步发挥传说,其制法亦显别致,抹料入锅浸炸的操作方式,像极当今炸鸡排,饶有趣味,而仅以盐与胡椒调味,是目前所知不用辣椒的唯一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贵阳三宝概念,历来鲜见,可充研究。同年,日本人编《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卷),即将此三宝收录为贵阳名物。

1943年《贵阳三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贵阳三宝》

六、1946年《鸡宫保与八宝鱼》:最详细、繁琐的制法

《鸡宫保与八宝鱼》一文登于1946年12月5日《正气日报》,作者郎潜。该文介绍了当时贵阳唯一的、真正的贵州菜馆云荣春的两道拿手菜,鸡宫保和八宝鱼。其中宫保鸡来历及制法如下:

本来,宫保鸡一菜,到处都川黔馆子都有得卖,但因为此菜的发明人丁宫保(名宝桢)是贵州人,所以他的制法,遗留在故乡,实为别处之所不及……宫保鸡的主要条件,是用子雏不用老鸡,用雄鸡不用母鸡,用脯子肉不用腿翅,并须去皮去骨,锅中油沸,倒下一滚,立即起锅,待油再滚透,又倒下,又立即起锅,如此四五次,方可加作料配合下,然后鸡肉嫩而不生,鲜而入味。

郎潜记录并总结的宫保鸡“三用三不用”,专业详细,并综合了川黔选材标准。反复于油锅炸四五次再炒的步骤,尽管显得繁琐,但许是宫保鸡真味之源。文末,郎潜称“还都而后,宫保鸡尚有吃到,可惜似是而非”,可见此菜变迁,早已有之。

1946年《鸡宫保与八宝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鸡宫保与八宝鱼》

七、1962年《大波・第三部》:川菜宫保鸡丁权威

《大波》是李劼人的小说作品,有新旧两版,旧版于1937年出版,新版自1957年起重写,1958-1963年分四部出版。旧版仅有宫保鸡菜名,新版则增加了宫保鸡丁注释: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原籍贵州,在四川时,喜欢吃他家乡人的一种油煠糊辣子炒鸡丁。四川人接受了这个食单。因为丁宝桢官封太子少保,一般称为宫保,故曰宫保鸡丁。

该注释说明了川菜宫保鸡丁渊源,鉴于李先生的丰富经历及学识,此说可信度较高。实际上在1947年,李先生即在《食的派系》一文中写到宫保鸡丁,当时在成都,宫保鸡丁已是既可登席面,又可作小吃的流行菜品了。也在那年,人们讨论节约用餐时,甚至已说起“宫保鸡丁加花生米与不加花生米”的问题。

1962年《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大波》
1947年,宫保鸡丁加不加花生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宫保鸡丁加不加花生米

附:宫保简考

宫保,为古代官衔名。较早见于唐,窦常《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有“君为宫保及清时”之句,杨廉有诗《送宫保徐公致仕》,然不明确指。《宋史・职官志》载“宫保,文官也”“太子太保,文官也”,似以宫保称太子太保。明清,宫保常见,或指太子太保,或指太子少保,史料多有记载。按乾隆《钦定历代职官表》,太子少保为正二品,太子太保为从一品,皆虚衔,加于显官,以示优宠。

宫保的定义,较早见于1914年《中华民国开国史》:清制,凡勋臣加太子少保或太保衔者,人皆呼之宫保。1931年《新注雪鸿轩尺牍》详注:保是保护的意思,又教书的先生称作师保。太子住的宫,称作东宫,宫保是太子先生的官名。清朝不立太子,却有先生的官名,专给那做大官的官做衔,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种名目,宫保便是太子少保。

据此,宫保鸡中的宫保,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尊称。丁宝桢、岑毓英自得太子少保衔,始称丁宫保、岑宫保。可见宫保鸡的流传,最早也是1868年以后的事了。

民初文献中的宫保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初文献中的宫保定义
1868年,丁宝桢赏加宫保衔谢恩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8年,丁宝桢赏加宫保衔谢恩折

本文系“川菜名菜考”系列之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