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莱
无论是靶向药或是其他药物,药盒中总会附着一份长长的药品说明书。明明一日服用几次,药品适应症等重要信息都写在药盒上了。为什么还要放这样一份药品的“身份证”?这是因为还有很多与药物保存、服用等相关的重要说明都在说明书上有详细说明,忽视这些信息不仅可能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让“救命药”变“毒药”,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下面就详细介绍几种药品说明书上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
药品说明书上的药品保存方式
相比其他在医院进行的治疗。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只需在家按时服用靶向药即可。这时,看懂药品说明书上的药品储存方式就尤为重要。药品说明书上的保存方式是根据药品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试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储存药品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靶向药物的服用时间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患者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温度控制
常温:通常指10℃~30℃的环境温度。这个温度是大多数药品可以稳定储存的温度范围。
阴凉处:指不超过20℃的环境温度。一些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药品需要在阴凉条件下储存。
凉暗处:指避免阳光直射且不超过20℃的环境。这通常用于需要避光且温度敏感的药品。
冷藏:指2℃~10℃的储存环境。一些生物制品、疫苗或特定类型的药品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储存以保持其活性。
2、光照控制
避光:指药品应存放在阳光无法直射的地方,通常使用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来遮挡光线。
遮光:与避光类似,但可能要求更高的遮光效果,以确保药品不受光线影响。
3、湿度控制
干燥:指药品应存放在远离潮湿的地方,必要时可加干燥剂以保持环境的干燥。
4、包装要求
密封:指将容器密闭以防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这通常用于固体药品,如片剂、胶囊等。
密闭: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这通常用于液体药品或需要保持清洁的药品。
不同剂型药物的储存方式
不同剂型的药物在储存方式上也有不同,如胶囊剂与片剂要注意防潮,注射剂需要冷藏保存。
1、胶囊剂
- 储存条件:胶囊剂通常应在常温下保存,避免高温和潮湿环境。
- 开封后处理:开封后,由于胶囊容易受潮,因此不应放入冰箱冷藏。应将内附的干燥剂保留在原包装瓶内,以吸收可能进入瓶内的湿气。
- 储存建议:开封后的药品应继续保存在原包装瓶内,并确保瓶盖紧闭,以防止空气和湿气进入。
2、片剂
- 储存条件:片剂同样需要在常温下密闭、避光、防潮保存。
- 防潮措施:药片容易受潮而失效,因此不应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如果是散装药片,应使用避光药瓶(如棕色玻璃或塑料瓶)盛放,并最好内放干燥剂。
- 储存位置:应放在室内避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3、注射剂
- 即配即用:注射剂由于性质较不稳定、容易变质,通常应即配即用。
- 冷藏保存:部分注射剂可以在冷藏条件下短期保存,但具体储存条件需根据药品说明书来确定。
- 冰箱内储存位置:为防止温度太低导致冷藏药品冷冻失活,建议储存在冰箱门架区域,因为这里的温度相对较高。
- 使用前处理:从冰箱中取出注射剂后,应先回温至室温再给药,以避免温度过低对患者造成不适。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什么有的药物不能掰开吃
许多靶向药物说明书上都会标明不可将药片掰开或碾碎服用,同样一个药片,为什么完整的和掰开碾碎的还有区别?哪些药物不能掰开吃?
1、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通过特殊工艺制作,如单层膜溶蚀系统、渗透泵系统等,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释放。一旦掰开或磨碎后,这些制剂的特殊结构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导致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可能产生毒副作用或降低疗效。极少数缓控释制剂是通过多单元、独特的微囊技术实现缓释效果的,这些制剂可以掰开服用,但同样不可咀嚼或碾碎服用。
2、肠溶制剂:
肠溶制剂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内崩解而设计的,它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胃中不释放,进入肠内后,在肠的某部分释放。如果肠溶制剂被掰开,药物可能提前在胃内释放,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甚至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例如,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肠溶制剂,若失去肠溶特性,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大,严重者可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3、胶囊、包衣片:
有些药物本身的味道难闻或者很苦,做成胶囊或者包衣片可以掩盖这种味道,便于患者吞咽。如果掰开,药物的味道可能暴露出来,导致患者产生吃药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从而影响服药的依从性。
除了上述的几种不能将药物掰开碾碎服用的原因,保持药物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药物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需要包裹一层糖衣、膜衣或装入胶囊中,以保持其稳定性。如果掰开,可能导致药物直接暴露在外,对皮肤或粘膜产生毒性。
判断药片能不能掰开服用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药片上有一道明显的凹槽,则可能可以掰开来服用,方便控制剂量。不过这并不百分百准确,还是要以说明书及医嘱为准哦。
餐前、餐中、餐后或空腹服用药物有什么区别?
1、餐前服用:
大多数餐前服用指的是餐前三十分钟。
目的是为了降低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提高血药浓度的稳定性,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2、餐中服用:
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降低恶心、呕吐及胃肠道不适的感觉。如治疗白血病的某些靶向药建议在进餐时服用,并饮用足量的水,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一些靶向药水溶性较差,如果在餐后服用,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仅有 36.9%。因此,一些靶向药的药品说明书中特别备注了“随餐服用”。
3、餐后服用:
通常是指餐后三十分钟。
餐后服用一般是为了避免药物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同时减慢胃排空的速率,使药物可以缓慢而均匀地被吸收。
4、空腹服用:
指餐前一个小时或餐后两个小时。
为了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规避食物对药物吸收造成的干扰。
例如大家经常喝的牛奶中的钙离子可能与服用的药物在胃肠道形成络合物,因此建议在喝完牛奶后1~2小时后再吃药。用牛奶、茶水、果汁等送服药物也不可取,常规建议200ml温开水送服,避免因送服药物水量不足,而使得药物不能顺利进入胃中,长时间停留在食管引起粘膜刺激。
靶向药物治疗看起来比化疗、放疗等“简单”很多。但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要谨慎对待,看好说明书上的重要信息。在服用药物期间,患者仍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图片来源:摄图网
*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审批码:TAB0035792-81873
有效期为:2024-12-24至2025-12-23
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