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原文】

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谒者从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对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上悦。

【译文】

当时,天下诸郡县苦于秦法的严苛,于是在陈胜起义后争相杀死秦朝派遣到地方的官员以相应陈胜起义。有秦朝派往关东地区的人回咸阳,把起义造反的事情告诉了秦二世。秦二世很生气,把这个人给下狱治罪。之后,又有人从关东回咸阳,秦二世问此人,关东什么情况。这些人都说:“那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郡守(地方行政最高长官)、郡尉(地方军事最高长官)已经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已经不用忧虑了。”秦二世听闻后很开心。

【解析】

秦二世此时已经是皇帝,他想要知道天下的动态,无非就是三种方法。

其一,自己到处走,就和他老头子秦始皇一样出巡。

其二,靠下面官僚给他汇报情况。

其三,自己派遣耳目打听各地消息。

三种方法有利有弊,而材料中的这个谒者就是第三种。

谒者回报的消息,很不好。按理来说,面对如此消息,秦二世抑或者其他大臣应该多方求证,再派人去打探。但是为什么秦二世要把这个人下狱呢?答案绝对不是秦二世残暴,从这个操作来看,秦二世其实有一定的权力敏感度。

首先,秦二世得位不正,联合李斯、赵高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现在天下各地爆发起义的时间点正好是他接手皇位之后,这让别人怎么看他?因果关系别人未必会说是秦始皇埋下的祸根,但是一定会把锅扣在秦二世头上。秦始皇在位好好的,怎么你胡亥继位就搞出这种事情来?显然是你胡亥有问题,搞得天怒人怨。这对于秦二世的权力稳定有明显负面影响。

其次,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秦二世接受赵高的建议,大量处死皇子、公主,大搞牵连。

“公子十二人死咸陽市,十公主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如果对外杀,找些理由勉强能说的过去,但是秦二世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这就极其说不过去了。甚至可以说是残忍。关东陈胜起义的消息,或许将成为秦二世反对派用来攻击秦二世的武器,动摇他的权力合法性。所以,秦二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个汇报消息的谒者给关起来。

我们作为读者,从事后往前看,会觉得秦二世这是在掩耳盗铃欺骗自己。但是如果在当时,对于这个谒者的话,其实你也不好判断是真是假。毕竟才一年多,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任谁都难以相信。

那么秦二世这么做有用吗?

这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根本,随着时间人员流通,相关的信息会陆续进入咸阳。但是在短期却是有用的。

首先,把这个谒者下狱治罪,算是秦二世定了基调,没有这个事情,关东的大规模叛乱不存在。如果有人说存在,那就是造谣对抗,那么秦二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收拾这些人。

其次,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也一定会对关中地区造成影响,甚至扰乱关中稳定。秦二世对这件事定基调,某种程度有稳定人心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有的。

最后,短期之内人心的稳定,其实也是在给秦二世争取时间用来调兵平叛。

后世和秦二世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都是对一些坏消息进行封锁,目的并不是说要不让别人知道抑或者掩饰掩盖什么。而是知道消息一旦传开必定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影响,反而带来更大的问题。所以封锁消息,立即进行准备,等准备好了再让消息一点点释放,确保事情在控制之中。

可惜,秦二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在这个事件中,他做了两个错事。

其一,把汇报关东叛乱的谒者下狱治罪。这要与上面区分开看,封锁消息定基调是必须的,但是秦二世不能把这个人给治罪。因为一旦治罪了,将来没有人会对秦二世说真话,都捡秦二世想听的话来说,那么是真是假谁知道?没有真实信息,必然没有正确的决策,最后的结果也必然事与愿违。

其二,秦二世在听到谒者的信息后没有采取后续跟进的措施,而是当作不存在,自欺欺人,不作为地任由关东叛乱愈演愈烈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秦二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首先,这个谒者不能治罪下狱,软禁即可。然后立即派人去了解情况,传回消息对外宣称关东太平。

其次,关中外松内紧,强化对内控制。

最后,立即动员关中准备平叛,同时释放好消息对冲影响。

【启发】

坏消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坏消息已经产生,而你不知道甚至不当回事。这里又要老生常谈一句话,信息的重要,是所有决策的基础,打造准确的信息搜集渠道至关重要。好消息不做讨论,如果遇到坏消息呢?怎么处理控制影响?

第一,多方求证,不偏听、不偏信,了解清楚再做决定。

第二,对于给你坏消息的人,不要迁怒于他,更忌讳责罚。因为你迁怒、责罚了,其他人会趋利避害不敢再对你说坏消息,最后只会看你一条道走到黑。

其三,坏消息无法封锁,短期的是争取时间,一旦准备到位了,反而要主动释放消息,并用好消息来对冲影响。否则被动等别人把消息揭露出来,你就彻底被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