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的时候,对文字的雕琢是非常讲究的。

因此才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以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真实写照。

但也不是每一个诗人都如此的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最懒”的诗人,他外出游玩的时候用十个数字拼凑出了一首“另类”的诗。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千年之后,这首“敷衍了事”的数字诗竟然被收录进了学生的教材。

这个“史上最懒得诗人”到底是谁?

他所写的数字诗又是哪一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华最盛的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赵宋应该算是军事实力最弱的一个朝代了。

北宋不但从第二代皇帝赵匡义开始就靠给外族进贡大量岁币维持可笑的和平,而且数百年都没有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国家统一。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得国不正,做了一个很糟糕的示范。

他为了维持拉拢人心,也为了防止后世有武人学他篡位夺权,便定下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有了这条最高纲领的存在,宋朝成为了读书人的天堂,武将彻底沦为了最不受待见的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的言论正是在这样畸形的社会风气下出现的。

这种“尊文抑武”的社会现象让宋朝武力值大跌的同时,也让其文教得到了最盛的发展。

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

这些灿若星辰的文人墨客不但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著名诗词,而且还开创了很多的文化流派。

这其中神宗朝著名教育家周敦颐所创建的“理学”是名声最大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理学”在当时特别吃香,所以他们收拢了大量的人才。

留下“程门立雪”典故的程颢程颐两兄弟;

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

主张“内圣外王”,有邵夫子之称的邵雍,以及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朱熹都是理学最著名的门人。

“理学”可以在宋之后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之久,和北宋时期鼎盛的学术交流是分不开的。

在这些人当中,邵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学问大成之后并没有像其他的文人一样借着自己的名气去朝廷做官,而是选择了“终身不仕”。

正是这种纯粹的求学态度和人生理念让邵雍在北宋的时候名气特别大,是所有读书人都敬仰的道德高人。

邵雍晚年的时候,北宋新旧两党斗争的非常厉害,势如水火。

但不管“新党”还是“旧党”都对邵雍特别的佩服。

就连非常执拗的顽固守旧派领头人,有“司马牛”之称的司马光都尊邵雍为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雍的所学颇杂,他不但对“理学”见解不凡,对数学、对诗词、对易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对占卜和梅花易数非常有研究的邵雍,曾在一次游玩的时候巧妙的用十个数字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打油诗”。

这首诗虽然用词简单到了极致,但格律优美,文学价值颇高。

它就是如今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熟练背诵的古诗《山村咏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忽视的大诗人

提起宋朝的诗人,很多人脑海中下意识的会浮现出晏殊、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名字。

至于邵雍,很少有人会把他当成诗人看待。

但其实邵雍在诗词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留下的“邵康节体”风格的诗作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大。

南宋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严羽在自己的著作《沧浪诗话》中就特别推崇邵雍的诗作,甚至把他得作品和“苏黄王陈”等大诗人的名篇并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诗如此厉害的邵雍没有列入诗人的行列,一来是因为研究“理学”的人大多都重道轻文,在诗词方面没有太高的追求。

二来也是因为他的诗作和传统的诗学观大不一样,让人不好评价。

他所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诗作中,《山村咏怀》应该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短短20个字的诗作,巧妙的把一到十这十个数字给融入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瞬间就能记住,而且还描绘出了一幅特别有意境的画面。

虽然邵雍因为此诗被称为“史上最懒的诗人”,但这首小诗可不简单,非常的见功底。

诗词造诣没有达到极高的水准,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简练文字的。

后世文人有不少曾模仿过这首诗,但写出来的作品质量较这首《山村咏怀》却相差甚远。

比如郑板桥就曾写过一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虽然看着很相像,但却完全不是一个赛道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光从意境上来看的话,元代马致远所做的《天净沙·秋思》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净沙·秋思》也是用最为精炼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副困窘潦倒、漂泊无依的凄惨画面。

因为《山村咏怀》这首诗好记易懂,而且没有生僻字,所以在一千年之后,它被选入了北师大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成为了所有小孩子都必须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雍的作诗的风格其实挺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白居易认为诗歌一定要“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

在他看来,言而有物,浅显易懂才是诗歌的本质。

据说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写一首诗都会读给街边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完不明白诗中表达的意思,他就会立刻进行修改。

“老妪能解”这个成语,正是由此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雍虽然没有像白居易这样“疯魔”,但他的作品大多也都非常的好理解,他总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把深奥的道理清清楚楚的讲出来。

除了这些最常见的诗作,邵雍还曾经写过十首《梅花诗》。

这些《梅花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它精准的预言了后世的很多事情。

此事也让邵雍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不少人都怀疑,精通占卜的邵雍跟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一样,都是可以窥天机知后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百家之长的邵康节

邵雍从小就特别聪慧酷爱读书,几乎到了无书不读的地步。

为了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邵雍遵从《孟子》的思想,苦心志, 劳筋骨,饿体肤,非常严苛的要求自己。

这种纯粹的求学理念让邵雍声名远播。

彼时山东人李之才正在共成县担任县令的职务,他听说了邵雍的事迹后,放下公务专程上门来拜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之才这个人可不简单,他不但是仁宗八年的进士,而且还是北宋著名《易学》大家穆修的亲传弟子。

他之所以来找邵雍,就是想要把自己所学的本领传授给他。

邵雍闻听此事以后非常高兴,当即就用拜师礼仪叩谢了李之才。

在李之才的悉心教导之下,邵雍完整学习了《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的相关知识。

《易学》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学问,特别考究钻研者的天赋。

没有天赋的人看《易学》经典如看天书,根本搞不懂其中的奥义。

有天赋的人则完全不一样,他们总能够在玄之又玄的理念中找到万事万物的细微联系,从而洞彻其内涵,掌握其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究天人的邵雍在《易学》方面的天赋非常高,这一点连李之才都自弗不如。

因此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面,邵雍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领悟了《易学》的精妙以后,邵雍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生涯。

在游学的过程中,他对《易经八卦》的认识越来越深。

当再次归来的时候,大家发现邵雍完全不一样了,他的身上似乎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让关心邵雍的人忍不住好奇他外出游学的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熟悉之人的询问,邵雍并没有多做解释,而是笑着说了一句:“道在是矣!”

至此以后邵雍再也没有外出游历过。

1049年,38岁的邵雍迁居洛阳,开始了自己韬光养晦的生活。

因为北宋朝廷的宰相重臣致仕以后大多都在洛阳隐居,所以当时洛阳的文化气息特别浓。

这也让在北宋文坛上有名气的人可以在洛阳生活的很好。

但和其他生活优渥的文人不一样,初到洛阳的邵雍日子过的非常简单,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度需要打柴为生。

后来虽然在富弼、司马光等人的资助下改善了一开始的窘境,但邵雍一直都没有改变自耕自种的生活习惯。

因此他少参加各种宴饮,大多时候都是白天劳作,晚上专心的著书。

被后世人反复解读的十首神奇《梅花诗》,就是邵雍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写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预言家”

邵雍的《梅花诗》一改他以往的作诗风格,文字晦涩难懂,如同道家箴言一般。

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梅花诗》的每一句都有暗指,似乎都能够跟宋朝及以后的朝代扯上关系。

比如《梅花诗·其一》的后两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有人就解读说是暗指赵宋朝廷偏安一隅并不完整,而且之后会遭遇金人之祸。

要知道此时宋朝的最大敌人还是辽国,从来就没有人把刚刚崛起的金国放在眼中。

他的第二首《梅花诗》中“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有人说指的就是赵宋三百年基业最后亡于崖山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首《梅花诗》的第一句“天地相乘数一原”借用了《周易》的专业术语,被解读为元朝一共经历了十任皇帝。

第二句“忽逢甲子又兴元”很好理解,被认为是在说元世祖忽必烈1264甲子年(至元元年)定都大都,国号大元。

元朝一共存在了98年,这第三句“年华二八乾坤改”勉强也能扯得上关系。

第四句“看尽残花总不言”,似乎就在说元顺帝曾册封帖木儿不花为准王监国导致蒙元灭亡这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诗都是后人的解读,多少有点牵强之意。

另外,也有学者表示,《梅花诗》根本就不是邵雍所留,而是后人借他的名字杜撰出来的。

这个说法到底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毕竟时间过去了一千年,很多事情都已经无法考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宋朝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多,但除了那些久经不衰的传世之作,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估计就是《山村咏怀》了。

很多人可能说不上这首诗的名字,但只要起个头,大家都能够流畅的朗诵下来。

这就是邵雍的厉害之处,用最简洁的文字让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