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21日,红军右路军从四川毛儿盖出发,过草地之后来到了甘肃南部。这里地形险要山高水长,红军北上的通道被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岷山山脉所阻隔,岷山高耸入云山体陡峭,要想由此北上,就必须通过这里的第一道险关——腊子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遗址

红军北上的唯一通道和最后一道险关

腊子口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险绝的山道峡口”, 是一个宽8米,纵深30米,两侧都是与地面垂直的高山峡谷,地面上还有水流湍急的白龙江,当时唯一能通过这道险关峡谷的是一座木桥。所以,当地人都说:“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借一句时兴的说法就是:非必要,不通过!

可是,如果过不了腊子口,身后则是两条绝路:要么南下退回草地,去直接面对身后穷追不舍国民党嫡系部队,而此时不到一万人的红军在经历了过草地的饥寒交迫之后,已经虚弱的如同寒蝉,所以这是一条万万不能走的路;要么往西进入甘南藏区,可这里还有卓尼藏族土司以逸待劳的两万多藏族部队,同样是死路一条。而如果往东的话,则根本就无路可走,都是寥无人烟的崇山峻岭。

于是,在前有险关后又追兵的情况下,毛泽东给林彪下达死命令:必须攻占腊子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对如何过关束手无策

守卫腊子口的是西北军阀鲁大昌的部队。在红军达到之前,鲁大昌就收到了蒋介石要求将红军牢牢堵在甘南的死命令,而鲁大昌也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借助腊子口天堑严防死守。所以,在红四团向腊子口攻击的时候严重受挫,一营的几次攻击都被敌人猛烈的火力压退回来。

在进攻受挫后,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扒在前沿阵地上反复观察地形,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的两个弱点,一个是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另一个是敌人凭借腊子口天堑把火力都布在了正面,后卫空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能爬上悬崖,从山顶向下投放手榴弹,就可以击中敌人的软肋。但是,当他们看到满眼都是陡峭光滑的绝壁之后,又开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想法就如天方夜谭,因为红军战士毕竟没有谁长有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人设在腊子口的碉堡

就在红四团束手无策的时候,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还有红二师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都来到了红四团的指挥部,同时毛泽东也不断打来询问的电话。这样的阵仗,令在场的官兵都明白,拿下腊子口对于整个红军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军团长林彪,更是急得直跺脚又束手无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与林彪在天安门城楼

红军动作三大法宝,军事民主得妙计

在这个万般无奈之时,红军中特有的军事民主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四团的作战会议拿不出可行的办法,上级指挥官的到来同样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于是红四团开始召开士兵大会,充分发挥士兵委员会军事民主的作用。

在士兵大会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说着自己的想法。红军将领们听着战士的发言一次次摇头沉默。就在这时,一个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忽然站起来说:“我能从绝壁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了,就能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险峻山峰

在场的红军官兵都惊讶地望着这个其貌不扬其名也不详的矮小战士。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战士究竟姓啥叫啥,大家只是习惯性地叫他“云贵川”,因为他参加红军之后已经走过了云贵川三省。

云贵川小战士告诉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自己在家时竟经常跟着爷爷爬绝壁采药,只要给他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个铁钩子,能勾住绝壁上的树根什么的,他就能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资料图

云贵川所说的话瞬间吹散了红军官兵脸上的愁云,红四团即刻召开作战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由团长黄开湘带领一连、二连以及侦察组合信号组,攀登绝壁迂回,凌晨三时之前到达迂回地点,然后发出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之后杨成武率领二营正面强攻,六连担任主攻。总攻击的信号是三颗信号弹。

神兵天降夺天堑

作战计划开始实施后,杨成武亲自用一头高头大马将云贵川送到了绝壁下敌人看不见的死角处,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云贵川带着满脸灿烂的笑容对杨成武说:“您就放心吧!”说完就拿起长竿勾住一棵小树的树根纵身一跃,就像一只灵活的猴子,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下面的团长政委都屏住呼吸往上看,过了良久,才有人看见了云贵川,说已经登上山顶的云贵川正在向下面招手。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了响动,云贵川又原路返回,他返回的目的是把绳索顺了下来,以此来保证其他战友能顺利攀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遗址

等到天快黑的时候,上百名红军战士开始在云贵川的带领下攀爬绝壁。为了让这些突击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麻痹敌人,杨成武政委组织敢死队即刻在正面发起攻击。这样的进攻一共发起了三次,而之所以说是敢死队,因为此时敌人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势,对于冲上前的红军战士,不过就是一种残忍的屠杀行动,而敢死队冲锋的更大意义,则在于掩护突击队员能顺利登上山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雕塑

到了凌晨两点多,红四团全团已经进入总攻位置。敢死队依然在正面与敌人艰难地开火周旋,但却迟迟等不到山顶的信号弹。由于云贵川之前并没有达到攻击敌人碉堡的实际位置,所以他们在山顶还要抹黑不断探路和制定攻打的方案。不过,在他们确定了最佳的攻击地点之后,立刻向山下打出了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接着总攻的三颗信号弹也跟着升空,红四团开始上下夹击向坚守腊子口的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 油画

在腊子口的前沿阵地上,红军所有能拿得出的武器都开火了,参加总攻的红军战士不知危险为何物地蜂拥而至,瞬间枪炮声怒吼声杀声震天,国民党军对山顶突然出现的红军猝不及防,在雨点般落下的手榴弹中立即败下阵来。而此时的总攻部队更是英勇,他们带着满腔的怒火,在占领了腊子口后还紧紧追着逃窜的敌人打,一直追出了一百多里地,还打出了“追到岷州去,活捉鲁大昌”的口号。

当腊子口已被我军占领的电报送达毛泽东手上的时候,一夜都没有合眼的毛泽东豁然开朗,终于酝酿出了《七律长征》中的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战士庆祝腊子口战斗胜利 油画

红军战士云贵川立奇功

腊子口战役之后,再也没有了关于云贵川战士的消息。有人说,当时云贵川发现在山顶攻打敌人的碉堡时依然有死角,于是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了手榴弹,攀爬到合适位置后纵身跳入敌人的碉堡之内与敌人同归于尽,以最为壮烈的形式结束了他年轻而又革命的一生。

这一情节,在一些影视剧中被浓墨重彩。或许,这有着演绎的成分在内,但我却情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创造历史的既有英雄人物,也有一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人物,而云贵川小战士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不论说到哪里说都可称得上是一种英雄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遗址原貌

肖华将军的灵魂三问

1972年,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从腊子口穿过,为了修这条公路,两侧的峭壁被爆破后,腊子口由原来的8米拓宽至30米,所以现在很多文章中在写腊子口的时候都说是宽30米,包括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一书中记录腊子口的宽度也是30米。

1979年肖华将军重游故地时,望着面目全非的腊子口连连叹息说:这么重要的革命旧址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就不能开个隧道吗?为什么非要把它炸掉呢?将军的斥问就是对那个混乱年代的斥问,当时的的设计师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花最少的钱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打通这个藏民口中的老虎口,而没有想到他们设计上的方便对于历史则是一种沉重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腊子口战斗纪念碑

当年腊子口的实际宽度,不仅仅是一个地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后代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次伟大的战斗的军事和学术问题,所以还是说清楚比较好。

大家对这一战斗的伟大胜利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本账号之前还有150多篇同类文章,欢迎朋友们关注,便于为您推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