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震旦大学法文系。可在新生的录取名单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徐悲鸿”三个字。取而代之的却是黄扶,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满怀憧憬,从老家宜兴到上海打拼。

不料去了才发现,诺大的上海滩却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期间甚至连买包子的钱都没有了,苦闷之余,甚至想到了去寻短见。

好在他认识了一位跑堂的朋友黄警顽接纳了他,让他和自己同吃同住,帮他解决了初到上海、身无分文的窘境。

后来又意外被富商黄震之赏识,黄震之被他的才气吸引,把他介绍给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氏兄弟。这样,他的《群马图》、《仕女图》才得以顺利出版,他也才一步步走出困境。

但这时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考取上海震旦大学

当时,能在震旦念书的不是阔少爷就是富家小姐,像徐悲鸿这样的穷小子能在上海混碗饭吃就不错了,还想上震旦大学,简直是难如登天。所以消息一出,很快就遭到很多同行的嘲笑。

但这时他的两位好友黄警顽和黄震之却支持徐悲鸿的想法,鼓励他大胆去尝试。

黄震之还给徐悲鸿打气:“我虽然破产了,但饭费我还包得起,饭费我包了!”

一旁的黄警顽也不甘示弱,拍胸脯说道:“学费我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在两位好友的鼓励下,徐悲鸿凭借超乎常人的努力,最终被上海震旦大学顺利录取。

开学那天,震旦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那就是徐悲鸿。

他像往常搬家一样,不乘汽车,也不要人送,只把心爱的笔墨纸砚一收,背上行李卷儿就走进了震旦大学。

不过,在震旦大学法文系录取的新生名单中,怎么也找不到“徐悲鸿”三个字。

一日,震旦大学恩理教士,同新生见面的时候才弄清,原来徐悲鸿就是在报名表和试卷上填写的名字不是徐悲鸿,而是“黄扶”。

这让恩理教士十分不解,不禁问道:“你为何不填‘徐悲鸿’这个真名,偏偏要工工整整地填写‘黄扶’这个莫须有的怪怪的名字呢?”

当着恩理教士的面,徐悲鸿才如实说道:“我家境很穷,父亲去世也不过一年多,我是在黄震之和黄警顽二位黄姓朋友资助下,考进震旦大学的。所以,我在报名表和试卷上都填写了‘黄扶’这个名字。有了二位黄先生的扶植帮助,我徐悲鸿才考取了震旦大学,对他们的恩情,我至死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理教士听了徐悲鸿的诉说,也不禁被二黄的行为所感动,同时也从心眼里觉得眼前这个青年人不简单,不仅积极上进,而且还懂得感恩,鼓励徐悲鸿抓住机会努力学习。

徐悲鸿喜欢读书、画画。考进震旦大学后,他很快就和那里的图书馆结了缘。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扎进了图书馆,在那里如饥似渴地攻读法文,浏览世界各国名家画册。

一个晚上,宿舍里的熄灯铃声刚刚响过,一个外号叫猫头鹰的学生大声宣布:“诸位请注意,我这里掌握着一条重要新闻:那个名字叫黄扶的穷小子还真有点自知之明,他已经乖乖地溜走了。他这只狗尾巴上的苍蝇终于被我们甩掉了!”

“你别瞎说,晚上我还在阅览室里看见他在埋头看书呢!”

就这样,徐悲鸿如同一匹扬鬃奋蹄的骏马,紧紧盯着前方,在知识的海洋里四蹄驰骋,撒欢地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警顽、黄震之,包括后来的康有为蔡元培、傅增湘等,他们都是徐悲鸿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没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徐悲鸿都难有如此的机遇。

而他们几位,也都成了徐悲鸿一生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