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目前人口约为7.41亿,我国人口超过了14亿,也就是说欧洲的总人口只有我国的一半多一点儿。

平原众多且耕地面积广阔的欧洲,为何人口始终上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的平原

以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9亿亩,而欧洲的耕地则是多达45亿亩。

欧洲的农业条件看起来这么好,感觉他们当前的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很不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各国人口

欧洲人口过亿的国家目前只有俄罗斯(1.44亿),而其他几个大国都是几千万人口的体量,德国8400多万,法国6600多万,英国6900多万,意大利5900多万,西班牙4800万。

事实上,欧洲并不只是现在的人口不如中国,从古至今,他们的人口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少于中国。

很多时候,耕地面积的多寡并不直接影响人口规模的大小。你看印尼的爪哇岛,面积才13.88万平方公里,却住着一亿多人。只因爪哇岛地处热带,又有火山灰为土壤增添肥力,使得当地的水稻能达到两年九熟,一年四熟或五熟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耕地面积只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要素而已,此外还得综合考虑光照、雨热条件、土壤肥力以及农业技术等等,而后面这几项欧洲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如中国。

欧洲纬度更高,农业气候条件不如中国

欧洲的纬度比中国要高很多,整体上高了将近20度!

我国最北端的东北地区,哈尔滨北纬45度,长春北纬44度,沈阳北纬41度。中国版图最北部的漠河,纬度大概是52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漠河

华南地区的广州纬度为北纬23度,厦门为北纬24度。

再来看欧洲,最南边的南欧地区,西班牙马德里北纬40度,希腊雅典北纬38度,意大利那不勒斯北纬41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不勒斯

可见欧洲最靠南区域的纬度竟然跟东北的沈阳差不多!

更不用说北欧地区了,丹麦哥本哈根北纬55度,瑞典斯德哥尔摩北纬59度,芬兰的赫尔辛基直接上到了60度!

纬度高意味着气温不足,尽管有暖流加持,欧洲冬天不算太冷,但年度总热量远远比不上以季风气候为主的中国。

除了西北几个内陆省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造就了雨热同期的特点,太阳辐射也更多,总热量积累明显高于欧洲。

自古以来,我国的粮食产出和品种就比欧洲丰富得多!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区域既能种麦子,更有大片大片的水稻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稻是喜热喜湿的作物,且产量极高,而欧洲只有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局部区域能种植水稻。

因此在古代,欧洲长期以来粮食产量就不高,人口自然就上不去,这种影响也延续到了近现代。直到工业革命过后,欧洲的人口才大涨了一波!

欧洲农业技术较落后

现在的欧洲有很多农业强国,比如荷兰、法国等,但在工业时代之前,欧洲人的农业技术比较落后,耕种手段非常粗糙。

毫无疑问,农业时代的中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不说多了,只看古代中国的垅耕技术和肥料运用,就是欧洲远远不及的!

垅耕技术几千年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很多人对垅耕这个书面概念可能不理解,直接上图,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垅耕

采用垅耕有几大优势:

每排作物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给予农作物足够的生长空间,而且彼此间还不会争抢阳光、水、土壤养分。

每两排作物间挖一条沟,方便农民在田间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获,并且能最大化避免踩到农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研究出来的垅耕设计,真的很妙,使人、耕地和作物之间达成了十分默契的关系。

而古代欧洲人对于耕地的设计几乎为零,他们就只会最简单的撒播,纯粹是看天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撒播虽然简单省力,但播种却极不均匀,土壤肥力难以保持,还很容易导致野草疯长,与农作物争抢养分、阳光。

这种粗糙的播撒方式,作物产量低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欧洲农民

再来看肥料的运用。

化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在古典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对肥料进行过科学研究。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还是将有机肥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有机肥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人畜的粪便,一个是草木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机肥

从科学角度来说,地球上的总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能。

人和家畜家禽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来自于太阳能,草木燃烧产生的热能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不论是草木灰还是粪便,都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非常合适的肥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机肥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很高的有机肥利用意识,土地不需要经常休耕,也依然能保持肥力。

而古代欧洲农民对有机肥的运用几乎是空白,耕地的肥力难以保持,只能靠休耕让土地恢复肥力。长此以往,农作物的产量大受影响,人口规模自然就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