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诗人李商隐,这是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络梗!
前段时间,一位《霹雳布袋戏》的铁粉儿,在社交平台留言,怒指唐朝李商隐抄袭了霹雳诗话名作《夜雨寄北》。就是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殊不知闹了笑话,原来自己搞反了,这《夜雨寄北》其实就是李商隐写的,《霹雳布袋戏》只是引用了一下。更有趣的是,被网友拆穿后,这名霹雳铁粉竟然大言不惭的辩解道,说不知道李商隐是个冷门诗人。
对,你没看错,他居然称晚唐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为冷门诗人。写出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的李商隐竟然成了冷门诗人。
对此,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事实上,在文学圈儿里,李商隐不仅不冷门,还是立于最巅峰的大家。
清朝学者吴乔将其誉为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人,其在唐诗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当然,更为夸张的是白居易,他比李商隐大了四十多岁。晚年看到李商隐的诗,惊为天人,曾开玩笑说下辈子想给他当儿子,堪称铁粉儿啊。
“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虽然是开玩笑,但一个诗坛领袖居然对当时还是小年轻的李商隐做出如此评价,可见李商隐的才华。
李商隐确实有才,尤其擅长七言律绝,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杜甫。那首传颂最广的《锦瑟》乃是其封神之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无论词藻还是意境,都堪称完美。纵观中国文学史,恐怕也就杜甫那首被诗家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能够压其一头。
总而言之,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是非常高的,几乎站在了最巅峰。他也因此与大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在诗歌发展陷入低谷的晚唐时代,几乎是撑起了圈内半边天。
李商隐如此高的成就,自然不会冷门。众所周知,唐代诗歌共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传世诗作600余首,其中二十二首入选《唐诗三百首》,数量在唐朝所有诗人中排第四。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杜甫诗三十八首、王维诗二十九首、李白诗二十七首。
这里面既有《北齐二首》、《马嵬二首》这样的咏史名篇,也有《夜雨寄北》、《锦瑟》情感佳作,数量与质量俱佳,几乎是全能选手。
而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李商隐更是以七十五首诗作被收录名列第三,仅次于李白的一百一十首、杜甫的一百零八首。所以李商隐不仅不冷门,而且还是“诗坛顶流”,大热门。
当然,就算你不了解中国文学史,但李商隐你应该知道。他的诗作乃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比如《夜雨寄北》、《锦瑟》等等。如果不知道他的一两句诗,你这中学算是白上了。所以说,称李商隐冷门只有两个可能,要么你是一个学渣,要么就是连学都没上过。
我难以理解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像李商隐这种对于学生应该是常识性的历史名人,居然闹出了“抄袭”和“冷门”诗人这样的笑话,实属是教育的悲哀。
当然,如果是个别例子,倒还可以理解,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或许有那么一两个奇葩,那也很正常。但是,类似的事件其实时有发生。
比如有人点评新版《红楼梦》片尾曲“现代感太强,不古风,词作者多补习几年语文吧”,殊不知词作者正是曹雪芹……
还有人指责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歌词全靠堆砌辞藻、矫情而不知所云,不如喊麦。殊不知这乃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也不知《知否》的剧名也取自这首词。更有甚者,对苏东坡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被谱曲后的歌曲点赞:这首歌词写得不错啊,可以和林夕、方文山比肩了……
总之,类似的笑话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同时怀着对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否则日后不光是冷门诗人李商隐,还会有肥宅吃货苏东坡,无脑愤青陶渊明,没钱恰饭杜子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