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物、对他的处境、对事件,最后对时代产生一种直觉的正确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关键性作用无需赘述,我个人的深切感受是:最鲜活的特写镜头、最具信息量的细节,不仅要洞察事物的表面,更要深入到肌理和本质,甚至延伸到背后的故事。
在刻画“特写镜头”时,我从以下思路出发,让细节呈现三个层次的信息:
第一层信息,形境,写我所看到的,呈现高清的镜头画面:全方位调动我的所有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最直观地写出我所获取的信息,为读者还原出基础的客观场景。
第二层信息,情境,写我所感受到的,为画面增加配乐渲染、渲染情绪:从具象的描写转向抽象的感知,写当下内心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感受。
第三层信息,理境,写我所了解到的,为画面补充旁白:例如镜头背后的故事、其中的缘由和道理,或是你由此延伸联想到的其他事物,带领读者深入到事物的肌理和本质。
我在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散文集《纸上》时,写过“两双手”,同样是将焦点对准“手”的特写镜头,传达出“特写镜头”的三个层次的信息:
首先是一双捞纸师傅的手:我在采访古法造纸人时,摸了摸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的捞纸师傅的手。
“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这段话传递了几层信息:
第一层信息,对手掌颜色、老茧的描写,是通过视觉、触觉获取的细节,最直观地传达了关于捞纸师傅手掌的具象信息。
第二层信息,是抽象的感受:“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冷到骨头里的冷”为前面的具象描写进行渲染增色。
第三层信息,是镜头背后我所了解到的故事:”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这些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信息,是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造不出来的,需要在场的交流、捕捉,寥寥几笔,却更能体现书写对象背后真实的艰辛,引发读者共情。
其次是一双茶农的手:我在《与茶》中,写到一双被茶渍染黑指甲的茶农的手:
“每一个指甲都被茶汁浸染成黑色了,拇指和中指食指指肚的皮很厚,指纹已经被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裂纹代替。她的手指上仿佛长着眼睛,左手落在一片叶芽上时,余光已经瞟到右手要落到哪片叶芽,右手落下时,左手又有了着落。”
“1克绿茶=112颗芽头,1斤绿茶=500克×112=56000颗芽头,1斤茶需要一双手采摘56000次,1泡茶3克,需要一双手在枝头上采摘336次。”
对指甲、手指触感的描写,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捕捉的第一层信息;
“她的手指上仿佛长着眼睛”,是我通过对茶农采茶动作的观察,所生发出的第二层抽象感受;对于茶叶采摘的极其精确的数字细节,则是第三层信息,进一步加强前文描写带来的冲击力,表现茶农的艰辛和敬业,传递其中的情感。
梭罗《瓦尔登湖》让人赞叹的文字中,也呈现了很多极其详尽的数字细节。他写到了他亲手盖的房子的具体尺寸,他一个人的农场第一季度的收支明细,他留在手上的存货市价,他吃掉的食物折合的钱,他的衣服和零用开支,他甚至亲手去测量湖的大小面积和深度,一一记下来。这些具体的数字,都与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生活哲学紧密相关,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而是直接关联到他对物质世界的反思、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这就涉及到捕捉有效细节的两点原则。原则一:细节的目的性与关联性;原则二:细节需要具备情感动机。
细节不仅是物理上的描述,更应成为情感的载体。真正有效的细节,不能只起到“说明”的作用,需要进一步传达出作者的“态度”。梭罗在罗列盖房子所用各种材料的单价时,在搬运费一项中特别注明了“大都是自己背的”,这个括号里的细节是客观的呈现,但同样隐含情感动机:梭罗强调了他对生活的具体付出,引发读者对他身体力行的感同身受,让我们仿佛亲历现场,能闻到他背上汗水的味道,能共情到他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他说:“此外,我得到了闲暇、独立和健康,还有一座舒适的房屋,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人民文学》杂志头条刊登我的长篇非虚构散文《纸上》时,在卷首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的。”这句话已道尽所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