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成都召开成都市交通治堵工作新闻通气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市自2024年10月31日公布第一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以来,各部门抓紧推进实施,多项任务陆续完成,相关点位通行效率得以提升。近日,成都市根据12345热线、网民留言等渠道收集的意见建议,聚焦反映集中问题,结合道路监测情况分析形成第二批次任务清单151项,其中堵点治理任务清单88项、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清单63项。

交通拥堵状况持续缓解

第一批次堵点治理任务完成过半

自第一批治理任务清单公布以来,成都综合采取优化管理措施、建设工程改造、提升服务水平等多种方式,对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交通堵点开展“一点一策”专项治理行动,多措并举畅通市民送学路、通勤路。

截至2024年12月底,第一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已完成42项,其中精细管理提能类26项、小微整治提能类16项,共退围拆围面积79592平方米、释放车道49条,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26处,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交叉口、剑南大道锦城大道路口等点位治理成效显著,道路通行效率稳步提升。相较9月,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指数下降明显,工作日机动车全天运行速度提升约4.3%(由37.3km/h提至38.9km/h),其中早高峰运行速度提升约6.7%(由34.2km/h提至36.5km/h),交通拥堵状况持续得到缓解。

第二批次任务清单范围

扩展至20个区(市)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开门治堵”工作部署,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出行问题,提供更安全、通畅的出行环境,交通、交管、城管、住建等单位坚持问题导向,根据“12345”市民诉求、媒体平台网民留言、“五进”上门走访等多渠道广泛收集,结合日常检测深入分析,按照“确有必要、立见成效、成熟可行、群众可感”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形成第二批次共88项堵点治理任务和63项农村公路排危整治清单。其中,堵点治理任务计划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17项,6月底前完成57项,12月底前完成87项,2026年底前全部整治完成;农村公路排危任务计划在6月底前全部完成。

点击查看清单

与第一批次相比,第二批次任务清单范围扩展至20个区(市)县,点位全部来自市民集中反馈的意见建议,以点带面,进一步铺开全市交通治堵工作。

聚焦热点、精准发力。在本批次清单中,将日月大道、科华南路(锦悦东路至世纪城东路)、羊犀立交、武侯祠锦里路口等关注度高、覆盖面广、反映强烈的关键点位纳入治理任务清单。交管、城管等部门综合采取优化交通组织、市政设施迁改、加快占道施工撤围等具体措施,靶向攻坚市民急难愁盼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聚焦难点、攻坚治理。成都“断头路”多分布在城乡接合部、集中发展工业园区、跨行政区交界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长期制约城市路网发展,加之城市路网结构复杂、制约因素多,改造难度大,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严重影响片区道路通行效率。对此,住建、交管等部门多次会商研究比选后形成“一点一策”系统方案,结合施工安排先行将打通武青东五路、金爵巷、乐平四路、湖景五路、蜀江路等5条断头路,以及锦葵路、二环路西段项目工程改造纳入第二批次堵点治理清单,拟通过加强毗邻区域路网规划衔接和建设用地保障,统一跨区域道路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建设时序,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逐一实施关键节点工程治理,疏通交通脉络,畅通路网循环。

聚焦重点、保障安全。成都农村公路环境复杂多元,交通事故多发易发,管理线长面广,安全治理难度较大。聚焦农村公路“路基桥梁损坏、边坡垮塌、秩序混乱、设施损毁、视距不良”等问题隐患以及临水临崖、急弯陡坡、事故多发点位等重点路段,交通、交管等部门、相关区(市)县按照“排查梳理形成清单、轻重缓急分批实施、系统治理消除隐患”的工作思路,采取“综合整治、路基和边坡整治、桥梁整治、交通秩序管理、交安设施完善”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排危整治,切实保障农村群众出行安全。

将 “民生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开门治堵”走深走实

成都“开门治堵”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纳言献策,集思广益、众治智治,致力于将“民生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截至目前,通过组织开展交通治堵“进社区、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进驻蓉单位”“走进交警指挥大厅”“交通治堵听我说”等活动,以及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网友留言反馈等多种渠道,累计收到市民意见建议3200余件,其中已采纳2800余件。此外,“开门治堵”金点子征集活动启动以来,获得市民广泛关注,目前已有7万余人次积极参与,1000余名市民踊跃发声,贡献多项治理城市拥堵优质建议;另有近6000市民响应“预约通勤”号召,近7000市民主动参加“私家车停驶”活动,通过错峰出行、绿色出行等实际行动助力城市通勤效率提升,体现了成都市民强烈的城市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共建良好交通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深入开展交通治堵“进医院”“进学校”等专题活动,提升周边停车场泊位利用率,加强交通及市容秩序管理,着力推进各项清单任务落地落实。同时,持续向各界交通参与者“问需、问计、问效”,建立交通“堵点数据库”,系统收集市民建议诉求,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交通治堵工作中来,做好成果转化,提升工作质效。欢迎广大市民继续关注,践行文明绿色交通理念,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畅达的城市交通环境。

记者问答

绕城高速将设置智能设备等设施

引导市民分时段、分路段有序借用应急车道

在本次交通治堵中,成都交警将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市公安局交管局副局长周伟潮:在科学高效治堵工作协作机制统筹下,公安交管部门在做好堵点梳理、研究治理措施、形成任务清单的同时,还牵头负责精细交通管理任务的落实、落地。如剑南大道锦城大道路口,通过停止线前移、车道调整、信号配时优化等精细化措施,路口拥堵指数下降74%,堵点治理效果明显。

第二批任务清单中,公安交管部门牵头负责31项任务,涉及近100个路口或路段,我们将从五个方面继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全力缓解学校上放学时段交通拥堵,通过“警、校、社区”联动共治,实施限时单行道、限时慢行街区等临时交通组织措施,统筹平衡片区道路车辆通行和临时停车的需求,减轻学校周边道路的拥堵状况,规范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的交通秩序。二是聚焦市民高度关注的交通拥堵点位,采取“一点一策”精细化交通组织设计,通过合理分配车道、精细组织交通动线、增设待行区、优化信号配时、实施可变车道和潮汐交通等措施,以精细化管理追求路口交通效率的最大化。三是重点治理快速路交通拥堵问题,针对二环高架上下行匝道、三环路主辅道入口车辆汇入和驶出变道对主线交通的影响,通过合理施划实线,减少车辆交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四是结合前期的试点成效,在部分有条件的路口推广实施“多车位掉头”交通组织模式,提升掉头车辆的通行效率,减少因掉头车辆排队长、掉头慢而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五是针对绕城高速交通流量大、实际通行量远超设计通行能力的问题,通过设置智能交通监测设备、车道指示灯等设施,引导市民分时段、分路段有序借用应急车道;研发交通事故异常事件的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交通事故的快速感知、快速处置、快速撤除,提高绕城高速的通行能力。

第二批次交通治堵市住建局采取的工程措施与第一批次有哪些区别呢?

市住建局二级巡视员王建新:第一批次市住建局共完成交通治堵任务21项,包括3项工程措施和18个退围拆围点位。其中,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节点新增1条车行道并优化交通组织,大幅度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减少了路口通行时间,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羊犀立交出城方向辅道的改造,增加了1条车行道,实现了机非分离,降低了交通安全隐患,大幅减少了高峰期拥堵时间。第二批次交通治堵的工程措施在总结分析第一批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涉及到的区域更广泛,完成后的效果更突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区别。

(1)第二批次目前已纳入任务清单的有13项工程措施和19个退围拆围点位,工程措施数量上有增加。退围拆围点位力争在6月底前全部完工拆围,工程措施要力争在第一季度全部启动,年底看到初步成果;

(2)第一批次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对道路的小幅度改造,第二批次工程措施增加了群众反映强烈且短期内能完成的断头路打通工程,部分点位的改造幅度也更大,耗时更长,如道路连通路网、增加二环路匝道等工程,对交通改善影响的范围更大,能更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及交通通行效率。

(3)退围拆围措施更精准,针对每一个点位规划退围拆围时间,梳理明确每次围挡拆除后减少的占道面积,让出的车道数及人行道宽度。

在后续的交通治堵工作中,市住建局将持续推进交通治堵工作走深走实,以交通治理“小切口”推动群众出行品质“大变化”。

请问市城管委牵头负责的第二批次堵点治理任务主要有哪些类型?具体有哪些工作内容?

市城管委副主任梁柏清:刚刚发布的第二批堵点治理清单中,市城管委负责牵头实施的治理任务共37项。主要分为道路路口“短平快”改造类35项,公交站台改造类任务1项(共8个站台),交通信号灯通道改造类任务1项(共40个路口),共3大类。第一是道路路口“短平快”改造类,此类治理点位主要是对道路中央或者侧分绿化带进行局部调整,同步迁改路灯、交安等设施,释放道路资源,并重新施划交通标线,优化路段的机动车道、人行道布局,增加车行道或延长左转和掉头专用车道,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在路口红灯等待时间的蓄车能力,进而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比如,在第一批点位锦江区中环路锦华路口的治理中,我们将锦华路的部分隔离带局部调整为左转车道,并针对路口非机动车与公交车交织的问题,对路口右侧部分隔离带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非机动车通行空间,降低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安全风险,既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也治理了安全隐患。根据交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该点位实施后,路段局部早高峰车辆行驶速度由21.24公里/小时提高至29.36公里/小时,通行效率提高38%。周边市民表示出行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提升,获得广泛好评。第二是公交站台改造类,在这类点位治理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公交站台进行港湾式改造,拓宽局部路面宽度,公交车在靠边停靠时可让出车行道方便后方车辆通行,避免公交车上下客时造成的后方车辆拥堵。第三是交通信号灯改造类,我们主要是在人行道、车行道埋设或改造信号灯线网通道,增加或调整信号相位,进一步完善区域的交通信号灯功能,避免车辆交织造成的道路拥堵。

请问农村公路排危整治工作将如何开展?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亚军: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市农村公路里程长,部分路段技术标准低、路龄老,山区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风险交织,交通环境复杂多元,事故风险高、安全隐患大。

我们通过日常巡查检查、事故研判分析、群众诉求反映和媒体监督等多渠道梳理问题隐患,对我市县道、乡道、村道,以及其它具备“公共通行属性”的自建路、扶贫路、产业路等道路开展全覆盖排查,形成本批次63项、涉及14个区(市)县的排危治理任务清单,并逐一研究制定了“一点一策”措施,将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整治完成。一是针对“路基桥梁损坏、边坡垮塌”等道路设施类隐患,通过修复路基路面桥面、加固路肩、清理坡面危石、增强主动网防护、新建挡土墙等措施,确保道路桥梁设施安全稳固。二是针对“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不够清晰,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等交通管理类隐患,通过增设反光和警示标志、调整信号灯设置等措施,加强急弯陡坡、复杂交叉路口等重点路段提醒警示。三是针对“重点路段护栏缺失、防撞设施损坏”等防护设施类隐患,通过在临水临崖、高填方、深挖方路段增设路侧护栏、在桥梁隧道等关键位置增设防撞设施等措施,提升公路防护水平。四是针对“视距不良”等安全视距类隐患,通过改造拓宽路口、清理障碍物、在急弯险弯处增设反光镜等措施,改善行车视距,确保驾驶员在弯道、路口等位置视距良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好 “关于建好用好‘四好农村路’”的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健全管养体制机制,常态常效抓好农村公路排危整治工作,全力确保农村公路安全有序运行。

请问市公交集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呢?

公交集团工会主席王凌:自交通治堵工作开展以来,市公交集团精准施策,已提前完成第一批堵点治理任务。其中“二环万年场站”通过站点向后迁移70米,为右转社会车辆预留出了变道空间,有效缓解了道路通行压力。同时,我们将该站点同步升级为智慧候车亭,乘客的候车环境得以较大提升,受到市民的好评。

近年来,随着轨道加速成网,公共交通供给发生深刻变化,市民出行方式转变为依托于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出行。市公交集团着眼于公交出行兜底式民生服务,以便捷、顺畅出行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全力构建“轨道+公交”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常规公交日均服务乘次由270万提升至310万以上。下一步,市公交集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提升公交吸引力,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一是创新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效。以市民出行需求为导向,强化公交广覆盖、可畅达基本出行功能;创新线路服务方式,量身打造通学、定制、网约等特色线路,助力绿色低碳出行;以乘客为中心,持续开展开门听音,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擦亮“八连”服务品牌。

二是强化多网融合,提升出行便捷度。按照“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公交与轨道、慢行衔接换乘,大力开行“短频快”地铁接驳线,推进巴士换乘站建设,有效解决“地铁到站、公交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围绕通道提质、专用道提效、治堵保畅,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通勤体系、站点设置等,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三是精细运营组织,提升运营效率。以出行规律为基础,依托BOCC数治赋能,差异化精准制定运营计划,创新大站快线、区间线、大小循环线等多种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公交运营提质增速。

四是完善客运设施,提升公交便民度。持续关注“一老一小”,结合通勤通学、立园满园行动,按照不同线网层级适配升级新能源公交车型;加快公交智慧站牌、智慧候车亭投用,完善公交、轨道基础信息及车辆实时到站信息的互联互通,让乘客信息查询更便捷、出行时间更可控。

市公交集团将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效,实现公交线网与市民出行需求匹配的“最优解”,努力构建“全龄友好 幸福出行”的“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