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聊聊,最近流行的一个新词——月光精神

想先问问大家:

在生活中,你是否时常感到自己正被一把“尺子”控制?

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生孩子……仿佛都身不由己;

你是否感到人生就像是一眼看到头的“单行道”?

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仿佛定时打卡一样僵化、无趣;

你是否感到自己周而复始地做着同样的事?

纠结于追求热爱还是满足他人期待,却一直找不到答案......

当我看完复旦大学熊浩教授的这段话,我仿佛找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抗焦虑神器。

他在《洞见对谈》中提到:

在社会外界的裹挟下,不同价值观不断碰撞。

让人很难决定:到底是“卷”还是“躺”?

到底是去追求自我价值还是得到外界的抬举?

情绪的焦灼,引领着人们去挖掘真实的渴望。

比如:渴望拥有一点自由,活出一些自己。

不是星光不负赶路人,而是星光不负赏月人。

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享受无关工作的闲暇。

现代人需要一点点这样的“月光精神”。哪怕,日子还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

换一种思路去经营,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段子:

人被踩一脚就会张嘴,人类的本质其实是垃圾桶; 人睁开眼能看到光,闭上眼就看不见了,所以人类的本质其实是冰箱; 人生宝宝,但不知道宝宝长什么样,所以人类的本质其实是盲盒; 人喝进去的水,无论多少度,尿出来都是36度,所以人类的本质是恒温水杯;饮水机吐水,人喝水,所以人类的本质才是饮水机。

看完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生命的意义可以由社会规则构成,也可以由想象力构成。

我们想让自己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

这些段子属于“剑走偏锋”的人,TA们不愿被外力推着走。

TA们渴望跳出僵化的尺子,离开窄窄的单行道,将人生从定点打卡的机械过程,变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这就是“月光精神”:

追求更多的平静、更高的认知、更自洽的生活态度。

小小的一个段子,藏着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各种凝视的时代里,重拾心灵平静。

因此,月光精神被一些人称为“抗焦虑神器”“缓解内耗的解药”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周末,单位组织团建,可去可不去。

你没有像往常一样响应,而是选择了不去。

之后,你窝进一个舒服的位置,深深叹了口气。

安静的墙壁没有给你任何回应,窗外的喧闹声仿佛与你彻底划清界限。

这时,你打开一本喜欢的书准备阅读,或打开蓝牙音箱听音乐。

总之,你做了一件想做的事。

然后你发现,还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

比如打开书房里的电脑,酣畅淋漓地玩一下午游戏;

拿出床底下的茶具,办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品茶会;

把猫咪抱进怀里,蜷在床上美美地睡一个午觉;

洗干净草莓和橙子,反正接下来的时光都是自己的,煮杯热红酒喝到微醺又如何?

这些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若你感到一丝平静,仿佛晦暗的生活开了一道口子,有光洒进来,驱散了一些焦虑紧张。

那么,你便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月光”。

从总是活在别人视线里、充满焦灼的生活中解放;

偏离常规和正轨,试着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自我。

就像熊浩说的:

“超越白日太阳下的周而复始,看见微凉月光下的生命清欢。”

走出凝视和裹挟,来到人生这片旷野下,走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时常会低估自己的想象力。

频繁被工作压榨、外界凝视、社会束缚后,想象力甚至会清零。

但这种想象的本质,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其实关系到一个人内在最深的渴望和需求。

我有一名来访者,之前想从体制内辞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开花店。

但家人、朋友都劝她别辞职:“现在挣钱不容易”“你想得太天真了”。

她纠结了很久:

虽然理智上知道应该听从内心,离开单位、离开折磨自己好几年的焦虑内耗

但感情上却无法切断和家人、朋友的情绪连接,TA们的“建议”让她心烦意乱。

情绪低谷时期,她频频想象一个场景:

在海滨沙滩上,赤着脚一下一下踢着海浪,抛开一切烦恼,闲散一整天。

她问我:“都那么纠结、焦虑了,我还净想这些有的没的,是不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我有点太天真了?”

我观察发现,这个想法,其实与她的“自我分化”有深深的联系。

在心理学维度,自我分化后,人会产生两种自我:

一种是功能性自我,即为了适应社会所戴上的“社会面具”;

一种是真实自我,即摘下“社会面具”后,人最真实的样子。

而一个人的自我分化程度,揭示着TA的心智成熟度和心理健康度。

也就是说:

自我分化比较好的人,能够平衡好功能性自我和真实自我,拥有比较高的幸福度。

该适应社会的时候,有成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该做回自己的时候,又能保留天真,随性而为。

比如,人在单位里很注意自己的举止,不能穿拖鞋、睡衣,不能碌碌无为;

下班回家后,穿上拖鞋、睡衣,就可以做一些跟工作无关、但自己喜欢的事。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做出不同的判断:

该忠于内心,还是忠于功能?

该做回自己,还是配合别人?

该享受“月光”,还是权衡“日光”?

而想象和想法,就是判断指针。

来访者想象自己在沙滩上散步,这场景传达出一个信息:

她的功能性自我,最近得到太多关注和重视;

她的真实自我,强烈需要被满足、看见和接纳。

若想平衡两种自我,无论她现在多忙、多烦,都需要腾出一些做回自己的时间。

抛开外界评价、社会凝视、工作压力,完全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

像这样敏锐捕捉想象背后的信息,能维持一种自我分化比较好的状态:

把工作和生活划清界限,该忙忙,该找乐子就找乐子。

如果还能付诸行动,就更好了。

咨询结束两个月后,来访者请了年假去旅行。

旅行回来,她告诉我:“以后周末有空时,我要去有意思的商圈探店,我一直想做这件事。”

我问:“为什么你一直想做这件事,但现在才做呢?”

她说:“旅行很开心,令我觉得,之前愁的那些事情其实都无关紧要,我不想再过那种不开心的生活。”

看,当我们好好重视并实施我们的想象,就能打开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

从那个天马行空的世界里,挖掘出自己真正渴望、需要、热爱的事物。

扫清内耗,做回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我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按部就班地生活;

夜晚,偏离朝九晚五,孵化属于自己的闲暇空间。

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方式;

可遵循这种生活方式,更能疗愈疲惫、缓解内耗、推动成长。

现代人虽然都很忙,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做到。

熊浩在演讲中给了我们三个思路,从心理学的维度,可以这样来操作:

第一,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充沛的人文素养,包括阅历积累、知识积累、眼界积累等等。

学者Barnett等人提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都有一种把能日常变得有趣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会玩,而且能对生活进行再创作。

比如,每年隆冬都会下一场大雪。

不会玩的人觉得:“雪有啥稀奇的。”

会玩的人感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知识积累,就能把日常变得稀罕。

人的积累就是这样,平时不显山不露水。

冷不丁发挥一下作用,就能带来“画龙点睛”“点亮生活”的美好感受。

充实自己的积累,多阅读、多尝试、多接触拥有不同长处的人。

从整体上拔高认知层次,能让我们见缝插针地做回自己。

第二,巩固内在自我。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 · 夏皮罗提出了一个理论:

情绪状态并不是某种非理性的失控,而是核心需求未被满足时,所激发的正常波涛。

比如,我们上班很累了,下班回到家发现一堆家务活没做,另一半正躺着玩手机。

渴望休息放松,是我们此时此刻的核心需求。

因为另一半没做家务,我们的核心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时,我们必然会感到愤怒、焦躁。

内在自我也会在这种负面情绪状态里,变得支离破碎、崩溃消极。

而巩固内在自我的方式,就是尽可能满足自己的核心需求。

比如,先不要做家务,玩一小时或者睡一觉,给自己充完电再说。

无论接下来要做什么,尽量先让自己从负面情绪里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兜着一颗有力量的心,去高效、平静地面对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刻意创造“逆反式闲暇”。

逆反式闲暇,是指一个人不遵循社会时钟的主旋律,活出自己的时区。

它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里:

比如,完成既定工作后,虽然天还亮着,但你想睡一觉;

家里已经有沙发了,但你想另外打造一个懒人沙发角;

买一个没什么实用性、但能增加幸福感的小摆设……

逆反式闲暇,也可以发生在比较重要的人生决定时刻:

我有一个担任多年高管的朋友,30岁那年选择裸辞。

30岁,别人都在结婚生子、买房买车。

但她并没有把别人的人生,当做衡量自己人生的尺子。

而是跨行做起了旅行规划师,带薪旅行、潜水、爬山。

有人批评她叛逆,也有人说她精神不正常。

但她觉得:“我只是想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去别的世界看看。”

去别的世界看看,可能会为她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也可能试了一圈,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以前的生活。

无论结果如何,看看世界,都能看清自己。

而看清之后,生活的指针自然会调到最合适的时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月光”。

追着这片月光往深处走,就能看见最深层的自己;

就能抓住自己真正在乎、重视、需要被满足的部分。

月光照亮了自我,而自我重构了生活。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很有力量的一段话:

“把时间分给睡眠、分给书籍、分给运动、分给花鸟树木和山川湖泊,分给你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当你开始做时间的主人,你会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喷涌而出的平静力量,至于那些焦虑和不安自然烟消云散。”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月光精神”的人,能更清晰地洞察世界与自我。

学点心理学,能让你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拥抱更真实的自己,并赋予你探索未知的勇气,激励你不断成长和提升。

不仅如此,掌握心理学知识,还能开拓一条稳定且充满价值的副业途径,甚至可以让你迈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行列。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

想要学习心理学,助人渡己

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探索第二职业

点击添加壹心理·规划师

↓ 即可免费领取「1V1职业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