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建设机场是什么概念?
“基建狂魔”中国又建成了一世界级工程—巫山机场。
屹立在大山之巅,从天空向下俯瞰,仿佛一艘“云端航母”。
巫山机场的建成难度如果称第二,世界上没有任何工程敢称第一!
为了建它,曾削平整整7座大山,填了6个山谷。
因为修建地址在海拔1771.48米的山顶,难度太大以至于出动了2000位工程师研究指导。
整个机场建设历时42个月,耗资高达16亿。
那么在恶劣至极的地形,花如此高价修建一个机场,真的有必要吗?
巫山机场的前身,山顶上的故事令人感慨
2019年4月18日,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无云。
上午11:10分,一架空客A320客机成功降落在巫山机场。
试飞圆满成功!
试飞现场,不知谁说了一句“终于圆梦了!”
在场的大伙笑了,但有的人眼眶却湿润了。
大多数人或许只知道巫山机场是目前重庆海拔最高的机场。
但它的建设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辛,克服了多少困难,这些都不为人知。
那在这片山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015年4月,巫山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金明带着工作人员开始进驻山里,展开前期工作。
工作开展前,张金明就通过集团领导了解到了这次机场建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但多艰巨?并不清楚,当时只觉得从重庆主城区到巫山的距离有点远。
到了现场,张金明和工作人员才深深了解了“艰巨”的含义。
从巫山县城到机场选址地,不仅没有来往的车辆,甚至连路都没有通!
一行人只能绕道奉节,从奉节草堂镇出发,历经27公里的盘山公路,再加上十几公里的机耕道。
一路上要历经七、八个小时的蜿蜒山路才能抵达山底。
“那十几公里机耕道,又烂、又险、又窄,对面来个摩托车都错不开。”
张明金回忆起当时上山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上了山,就仿佛回到了古时候一样。
没房就不用说了,还没水、没食物、没信号。
可以说,建设机场的工作人员过上了原始人的生活,完全与外界失了联。
没房,指挥部运了一个集装箱上山,作为前线驻地,所有人轮流上山。
20多平米的集装箱只能放下三张床,三张单人床,4个人挤着睡。
没有厕所,集装箱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和厨房。
没水,指挥部联系当地政府,在山下新建了一个水厂。
借用43公里之外水库的水,通过五级泵站送上山。
没食物,工作人员上山时,随车带上干粮,饿了就啃方便面。
工作人员都感叹,在那期间吃的方便面,比以往10年的都多。
没信号,上级发来的消息和通知该怎么接收?工作又该如何开展?
工作人员拿起手机,在山上跑了个遍。终于发现在一个地势稍高的地方,能接收到微弱的信号。
从此,那个小山丘就成了山上唯一一个“通讯室”。
每天都有人轮流蹲守,接收工作相关的文件通知。
当时这样的环境让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家属都表示不理解,只知道对象经常失联。
特别是有些正在恋爱中的年轻人,因为缺少联系和陪伴,闹矛盾便成了家常便饭。
直到半年后,为了消除家属们的误解,指挥部决定举办一次工会活动,邀请了所有家属到现场参观。
山上的11月,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看到工作人员们的工作环境,许多家属们都当场掉泪。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抱怨,只有心疼。
“云端机场”由图纸变成现实
让工作人员们没想到的是,如此恶劣的条件还不是问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体会到了来自巫山的各种不友好。
要在大山之巅,云端之中建设一块占地3000亩的平地,谈何容易?
唯一的方法,削峰填谷。
作为渝东北典型的高填方机场,填方最深处达110多米,相当于一栋40层高的大楼。
为了达到高要求高标准,研究人员采取了分层碾压和强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甚至为了保证施工单位的工作质量,总工程师黄洪进还曾在半夜悄悄跑到工地,
看着内强夯机吊锤落下的次数而精准计算,数年如一日。
“你们现在看到的机场,那可是削了7个山头,填了6个山谷后形成的”
每当回忆起当初的工作,黄洪进眉眼中尽是自豪。
除了高填方,因卡斯特地貌产生的溶洞问题也相当棘手。
施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溶洞多达40处,既有明溶洞,也有暗溶度。
因为机场位置位于三峡库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工程量极大但又极需小心。
在最忙时,每天有数千名工作人员和近千台机器24小时昼夜施工,不停不歇。
然而最让施工人员头疼的并不是高强度的工作,而是恶劣的天气变化。
每年11月初,巫山上就开始降雪,直到第二年三月,冰雪才得以融化。
长达4个月的冰雪期,阻碍了大半部分工程的进展。
为此,工作人员在有效施工期的六七个月里都在与时间赛跑。
人员三班倒,机器不休息。
2017年,进入了巫山机场土石方建设的攻坚时期。
女员工曾议楠,怀胎9个月,依然坚持工作,直到羊水破的夜晚11点,才下一线前往医院。
2019年3月,巫山机场迎来了第四次校飞。
校飞之前,安全办主任邹龙华收到了母亲突发心肌梗塞被紧急送往医院的消息。直到校飞成功,他才昼夜兼程赶回老家。
在巫山机场建设的过程中,像这样为了“大家”,顾不上“小家”的人员还有很多。
但4年多来,从未有人抱怨、喊苦叫累。
大家都是默默地克服困难后,又默默地投身到建设中来。
2019年8月16日,A320客机在巫山机场平稳落地的那一刻,标志着这座“云端航母”的正式通航。
旅游业发展迅速,建设机场促进经济发展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山顶上建一个机场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工程的建设也在稳步向前。
不仅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之首,同时还拥有最长的高铁运营里程。
而同样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机场的数量则显得有些不足了。
虽然高铁已经在全国普及,但人们坐飞机出行的意愿还是相当强烈。
根据近几年来中国民航业的数据分析显示,乘坐飞机的人数越来越多。
在整个交通行业,飞机市场也是呈现出了上涨的趋势。
加上我国的旅游资源并不少于任何一个国家,来来往往的游客数量位于世界前列。
虽然国内也有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之类的世界级大机场。
但机场数量只有几百座民用机场,相较于其他国家成千上万座相比,差距实在是太悬殊。
但修建机场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硬实力自然地形,二是软实力经济条件。
富有地区可修建,贫穷地区修不起。
地势平坦可修建,山势陡峭难修建,正如巫山机场一样。
因山地影响,成为了所有机场建设工程人员们,当初最头大的问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中的巫山就是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山。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的腹心,跨长江巫江两岸。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也是重庆市唯一荣登该榜的县城。
如此著名的旅游景区,连古人都向往,更何况旅游业逐渐发达的现在呢?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往,但由于巫山县全是山路,交通不便,多数游客都只能选择乘坐邮轮或者乘坐大巴。
山路崎岖、江水急促,很多游客都受不了急转的大巴和晃荡的轮船。
要是在此可以成功的修建一座机场,那不仅缓解了游客们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疲累。
更是能将国内外的游客全部送往巫山,从而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但众所周知,“山城”重庆最著名的除了有火辣的美食,更有魔幻的地形。
城中是山,山中是城。
被大家亲切的称为3D立体空中城市。
可能你觉得你在一楼,往下两层却发现在二楼。
有可能是开车在路上,但说不定是在有些住户的楼顶上。
在中心市区地形都是如此,更别说市外的巫山县了。
纵观整个巫山县,无论县城还是郊区,都找不出能满足机场建设面积的平地。
但迫于民众对于修建机场的强烈渴求,专家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山上。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地勘察,工程团觉得在山上建机场可行!
但即使是一座4C级标准的小机场,但也需要有足够长度的机场跑道,而航站楼、停机坪等配套设施更是不能少。
所以需要削平7座大山,填满6个山谷,最后才得到超过3000亩的空地,作为机场地基。
巫山机场的建成,不仅仅只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一个作用。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多是起伏较大的山丘地形,能用作修建机场的大面积平地几乎没有。
在巫山机场修建之前,西南地区没有一个相同情况的机场建成过。
所以,巫山机场建设其中的经验对于存在同样需求的城市来说,这不乏是一个典型的好例子。
修建完成的巫山机场,有利也有弊
与平地机场相比,山顶机场还有很多优势。
首先是地势高,飞机起飞时驾驶员视线好,不需担心会有建筑物影响起飞。
其次因为与市区相距较远,也不用担心飞机起飞降落时,对周边居民造成干扰。
最后就是可以避免土地征用的问题,建造机场如果选择平地就可能占用耕地,拆迁补偿款无疑是一大笔。
而在山顶建造,就可以不用考虑建设成本之外的其他支出。
在未来,山顶机场或许会越来越受欢迎。
自从巫山机场正式通航,从重庆巫山到湖北武汉,只需1个多小时。
通过巫山机场快速路和沪蓉高速,可快速到达周边7个国家级5A级景区。
而从巫山到重庆市区,空中飞行时间仅仅只需50分钟。
来往于两地之间,再也不用坐七八个小时的山路车了。
巫山机场的建设,必然是打通了巫山的旅游业。
让南来北往的游客,领略了三峡无限的风光。
但对于这个机场,仍然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
花16亿的成本在一个偏远落后的县城建设机场,是不是有些太不值了?
这得需要多少年的旅游发展才能收回成本?
但也有人说:巫山作为重庆东北部的门户城市,未来交通必然要跟上。
再加上本就是天然氧吧,如此旅游胜地现在不待开发,更待何时?
开发过后的巫山,必然是一个“潜力股”。
况且,16亿元的建设成本固然不少,但对于2021年GDP突破2万亿元的重庆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未来的作用怎能以现在的角度来看?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在八、九月,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好似披上了一件富丽堂皇的金色外衣,在群山之巅显得格外美丽。
美景下,那些曾为施工难度大、周期长的机场建设做贡献的工作人员,在千万中国人心中,更是分外动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