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了,真的通了!大桥一通,感觉两地居民更亲近了。”家住蓬江区的市民李先生激动地说。

2024年12月23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通车铃声响起,江门船厂跨江桥正式迎来了它的通车时刻。这座桥的贯通,不仅为蓬江、江海两地居民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更打开了江门船厂新的发展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伟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江门船厂,

定能勾起老一辈的记忆。

这个建于1954年的老船厂,如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它见证了江门市的工业发展,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据记载,江门船厂鼎盛时期,工人多达1300人,能承担1000吨客货轮和2000吨驳船船舶修造任务,年造船能力过万吨,产值过亿,曾造出了香港最大的拖船。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江门船厂制造的船只开始远销到菲律宾、越南等地,到了80年代,因曾遭遇12级台风后,所造的船只骨架仍然完好,而名扬海内外。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在造完最后一只游艇后,江门造船厂在2015年正式停产。

2016年起,江门市对江门船厂进行改造,规划建设为工业遗址文化活动区,并聘请专业的文化公司团队设计和建造,并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引入全新业态,将江门船厂打造船厂1954文化产业创意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付师华摄于改造前

如今,随着大桥的通车,这个古稀之年的老船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江门船厂文化创意园内的旧船坞、龙门架、吊架等工业遗迹尽收眼底。走进园区,一家家颇具特色的店铺映入眼帘。硬俱乐部、7M咖啡、圆咖啡等一家家咖啡店纷纷落户于此,为这片工业遗址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每一家店都有一个故事。”江门船厂运营者冯文雄感慨地说。

硬俱乐部是第一个进驻江门船厂的店铺。店主周新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时,仍然难掩激动之情:“我一直喜欢旧的工业遗址和工业风格,所以当我知道江门船厂要改造时,我就决定要在这里开一个俱乐部。”

周新和他的搭档刘大力亲自参与了店铺的装修和改造工作,他们保留了船厂原有的工业元素,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使得整个店铺既复古又时尚。如今,硬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集餐饮、文化、聚会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7M咖啡店的店主阿明也是被硬俱乐部所吸引而来。“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就觉得这个地方很特别。看到硬俱乐部在这里做得风生水起,我也更有信心了。”阿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硬俱乐部和7M咖啡店外,Plan B.自行车生活馆也是今年新入驻的店铺之一。店主方嘉浩是一位热爱骑行的“00后”年轻人,来自广西柳州,他来到江门后,被这里的骑行氛围和环境所吸引,于是决定开一家自行车生活馆。“我希望通过这家店,将骑行的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骑行中来。”方嘉浩说,“江门的环境和文化都非常好,特别适合骑行。”

随着大桥的通车和一家家特色店铺的入驻,江门船厂1954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里的“硬核工业”与“诗和远方”完美融合,“工业风”也增添了几分“文艺范儿”。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潮流集散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江门、喜欢江门。”江门船厂设计顾问、赫兹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陈武健说。陈武健是新会籍美国芝加哥的侨胞,多年前从美国回到江门创业,主动联系园区负责人,希望入驻文创园开设文化展。后来,他也负责园区的室内设计,希望将多元化的装修风格融入旧船厂,带动家乡文创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祥尊 摄

如今

江门船厂跨江桥的通车

不仅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为江门市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闲暇午后

不妨来这里“叹”一杯咖啡,

感受那份独特的工业文艺范儿吧

来源:江海区民政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