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叫梁闻志,1963年生于河南商丘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82年12月,19岁的我响应祖国号召,经过严格体检和政审,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被分配到湖北襄阳某装甲部队。

新兵连三个月的艰苦训练后,我被分配到了三营九连,担任装甲车驾驶员。那时的部队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在部队干出点名堂。我白天认真训练,晚上刻苦学习,很快就在连队里崭露头角。

1984年春天,我光荣入党。同年,因为在装甲车驾驶技术比武中获得营里第一名,被提拔为班长。那时的军营生活,虽然清苦,却充满干劲和希望。

我第一次见到小秋,是在1985年的夏天。那年我们部队进行野外拉练,驻扎在襄阳郊区的马家镇。

小秋是镇上供销社的营业员,总是笑眯眯的,说话轻声细语,待人特别和气。

休息时,战友们常到供销社买些日用品。渐渐地,我和小秋熟络起来。得知她父亲是原来部队转业的老干部,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每次去供销社,她总会多给我们一些优惠。

那时候物资匮乏,供销社的商品都是凭票供应,但她总能想办法给我们多留些紧俏货。

1986年初,我因表现优秀被推荐到军区装甲兵学校深造。临行前,我鼓起勇气约小秋出来散步。在马家镇那条杨树林荫道上,我对她说:"等我学成回来,一定给你个交代。"

小秋抿着嘴笑了:"要多久啊?"

"最多十年。"我郑重其事地说,"1995年,那时我应该已经转业了,到时候一定回来娶你。"

小秋从随身带的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下了我们的约定,我们一起按下了手印。那时的我们,都以为这就是最郑重的承诺。

在军校的两年里,我刻苦学习,多次获得嘉奖。1988年毕业后,我被提干任排长,军衔少尉。每个月我都会抽时间去马家镇看望小秋,虽然见面时间不长,但我们的感情却在这断断续续的相聚中逐渐加深。

1989年,我随部队参加重大演习,表现突出,被授予优秀军官称号。小秋特意托人给我寄来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然而,1990年初,我所在的装甲部队也面临重组。那年夏天,组织找我谈话,因为我有技术专长,组织决定把我转业分配到省军工企业。

得知这个消息,我立即请假去找小秋。可到了供销社,却被告知小秋已经去武汉培训了。我在供销社等了整整三天,直到不得不返回部队,也没能见到她。

临走时,我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马上要转业的情况,并再次确认了我们的约定。

可是,这封信石沉大海。

转业后,我被分配到武汉某军工厂任技术科科长。期间,我多次回到马家镇寻找小秋的下落。直到1992年,才从她父亲那里得知,小秋已经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设,去了乌鲁木齐一家国营纺织厂。

1995年春节,我专程去了新疆。找到小秋时,她已经和当地一位石油工程师结婚,还有了一岁的孩子。见到我,她红着眼圈说:"闻志,对不起。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咱们的约定是不是太过年轻气盛。那时的誓言,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国家在变,人心也在变。"

那张泛黄的约定纸条,我一直珍藏至今。多年后,我在武汉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每当回忆起那段军旅岁月,想起那个爱笑的姑娘,心中依然会泛起阵阵涟漪。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印记,带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虽然遗憾,却依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