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有 “亚圣” 之称,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孟老夫子,久仰大名啊!今儿个可算是逮着机会,能跟您畅快地唠唠家常啦。您看这岁月悠悠,好多事儿都变了模样,可您的那些智慧言语,还在咱们心里头闪闪发光呢。
孟子:哈哈哈,后生,今日恰好得些闲暇,你有什么疑惑,尽管开口问老夫便是。
我:孟老,我听闻您小时候那可是个调皮蛋,您母亲为了能让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接连搬了三次家,这事儿到底靠谱不?我特好奇,当时具体都啥情况呀?
孟子:确有此事啊!想当年我年少懵懂,贪玩儿的心性重,对啥新鲜事儿都想去凑凑热闹。一开始,家住在墓地旁,那成天有人办丧事,我就跟着模仿丧葬的礼仪做派,一会儿学披麻戴孝,一会儿又学哭丧的腔调,孟母一看这哪行,孩子成天接触这些,心都静不下来读书。
于是,她咬咬牙,决定搬家。第二次搬到了集市边上,这下可好,外面整天人声鼎沸,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这好奇心又被勾起来了,跟着学起商贩吆喝叫卖,想着怎么把东西 “推销” 出去,孟母满心忧虑,知道这地儿也没法让我专心治学。
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每天清晨,就能听到学堂里传来的朗朗书声,那声音就像有一种魔力,慢慢吸引着我。我开始凑近去听,听先生讲学,听学子诵读,久而久之,受那氛围感染,才开始专注研读学问。如今回想,若没有母亲这般用心良苦,一次次不嫌麻烦地搬家,何来今日的我。
我:哎呀,您母亲这眼光真可谓长远独到!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您,提出诸多振聋发聩的学说。就说您倡导的 “舍生取义” 吧,好多现代人都直摇头,觉得在现实里要践行太难了,您咋看这事呢?
孟子:这 “舍生取义” 啊,乍一听好似艰难无比,实则是做人最根本的抉择。你且瞧瞧这世间,若人人都为了保命而抛弃大义,国家将陷入混乱,家庭也不得安宁。这就好比熊掌与鱼摆在面前,两者不可兼得之际,自然要选取更为贵重的。生命固然值得珍惜,可要是大义缺失,生命又有何价值可言?一旦大义当前,纵有千难万险,也绝不能退缩半步。
我:孟老,您这番话说得太在理了!不过,有些当代人觉得时代变了,得先顾着自己多挣点钱,过上舒坦日子,“义” 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填饱肚子才是要紧事。
孟子:糊涂啊!人若只一门心思追逐私利,满眼都是金银财宝,忘却对他人、对家国应尽的责任,即便富得流油,又怎能求得内心安宁?就说那做生意的,要是不讲诚信之 “义”,欺诈顾客,虽说能一时获利,可到头来自毁声誉,买卖必然难以为继;当官的若不顾百姓公义,贪赃枉法,定会遭万民唾弃。要知道,这 “义” 可是立身处世的根基,缺了它,财富、地位都如同虚幻的空中楼阁,迟早坍塌。
我:受教了,孟老!还有您一直主张的 “仁政”,感觉在古代,真正肯踏踏实实践行的君王没几个啊,这是咋回事呢?
孟子:唉,推行 “仁政” 之路,那真是困难重重、荆棘密布啊!诸多君王都被眼前的征伐扩张、称霸大业迷了心窍,光想着开疆拓土、壮大武力,以为靠严苛政令、残酷刑罚就能镇住百姓,却全然不知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至理。他们舍不得减轻徭役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广纳贤才,聆听忠言劝谏。如此,“仁政” 自然难以落地生根。不过老夫始终坚信,终有一日,仁政之光必将普照华夏大地。
我:孟老,您这信念真是坚如磐石!我冒昧问一句,要是您生活在现代社会,您觉着自己能做点啥呢?
孟子:若生于今朝,我自是愿意游历四方,开坛讲学,把这 “仁”“义”“礼”“智” 的道理传播开来,让众人都懂得为人处世、安邦定国的真谛。要么投身学府,与诸多贤能一同探寻教育良策,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栋梁,为这繁荣盛世添砖加瓦。不仅如此,我还想深入市井街巷,看看百姓的日常起居,用大家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讲那些生活中的小善举、大义行,让 “义” 融入每个人的柴米油盐里。就像当年孟母通过搬家改变我的成长环境一样,我也希望能帮现代人营造一个充满正气的生活氛围。
我:孟老,跟您畅聊这一回,真比读十年书还管用!盼着往后还有机会向您多多请教。
孟子:哈哈哈,后生如此好学,老夫随时欢迎你前来问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