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吉林一公司发消费券代替工资#上了微博热搜,央视网还专门发了条消息……我的几个微信群,也有很多朋友在讨论,竟然有公司自制消费券工资了……什么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月4日,长春一网友爆料,自己和同事辛苦仨月,等来的竟是用消费券发的工资,瞬间引发热议。这不禁让人深思:工资能用消费券顶替吗?员工遭遇此事又该咋维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事件起底:消费券“鸠占鹊巢”

2024年12月30日,长春某公司给员工发了特殊“工资”——消费券。此券使用限制颇多,仅限在指定商场如重庆路活力城Mall消费,且商场内并非所有商家都认可,食品、美服类商家尚可,其他品类常遭拒,还有有效期、使用场所的紧箍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命的是,这并非福利加餐,而是鸠占鹊巢,直接替代了现金工资。它形似商场购物卡,有面值、编号,实则与法定工资天差地别。

网友们纷纷表示:“犯法了吧”“活久见”“牛啊!干着干着把人民币给干没”“哦呦,活回开放前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合法性审视:法律红线不可越

是否犯法了呢?就算不懂法的人,一看也知道有问题!

《劳动法》第50条明确,工资须以货币形式按月付劳动者本人,《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5条也强调,工资不能用实物、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企业发消费券代工资,显然违法。

消费券本是商家促销、奖励手段,缺货币的通用性与广泛流通性,仅限特定范围兑换商品、服务,剥夺员工对劳动报酬的自由支配权。

三、企业“歪心思”:背后动机剖析

企业这么干,动机大致有三:

1. 减负求存:经营不善或资金紧张时,想借此缓解现金流压力,把工资“变个装”,延缓现金支出。

2. 自产自销:消费券指定自家商场消费,把员工工资引流回去,为自家商业运营助力,打促销算盘。

3. 躲避监管:心存侥幸,以为员工接受就可绕开劳动监管,却不知严重侵害员工权益。

无论哪种,都没顾及员工感受,终酿恶果。

四、员工维权路:法律武器在手

员工遭遇此类不公,有权依法抗争。

1. 向人社部门投诉:长春市劳动部门已表态,员工不愿接受,企业用消费券代工资就违法,员工可要求现金支付,若企业不听,果断向当地人社部门举报,申请介入。

2. 劳动仲裁:企业拒付法定现金工资,仲裁是有力武器。仲裁机构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裁断企业违法与否,解决工资纠纷。

3. 法律诉讼:仲裁无果,法院起诉是最后防线,要求企业支付拖欠工资、赔偿损失。法规在前,公司随意改工资支付形式行不通。

4. 集体行动:若公司多人“中招”,联合起来力量大,集体投诉或仲裁,扩大影响力,迫使企业改正。

五、前车之鉴:并非孤例

此类事件早有前科。2024年12月郑州一公司用指定商场购物卡发工资,使用受限,合作商家才认,特定日期才有效,遭曝光后,当地人社部门也认定违法。还有高科技公司更离谱,用积分结算工资,3000积分换一月工资,兑换还得看公司盈利,员工收入保障成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合规指引:企业发薪正道

按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企业要依劳动合同按时发现金工资,遇经营困难,需与员工协商并提前告知。正常情况绝不能用购物卡、积分、消费券替代,还得给员工工资清单,明示构成、支付时间,保障知情权。

七、结语:现在有点难,期待未来慢慢变好

用消费券代工资,短期或缓企业资金之困,长远看,损声誉、埋法律隐患。员工权益不容践踏,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支付。员工遇不公要勇敢维权,企业更当依法行事,莫因一时贪念,赔了未来。

消费券,在2025年很可能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工具之一,但这不能成为替代人民币为工资的工具,对于商家补贴、刺激消费,消费券是一个重要的“转化器”,后边有时间我再谈谈,消费券与2025商业机遇。

对于,今天这个话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如果真的是消费券抵工资,显然是用错了地方。

但,也看出当下很多企业经营上出了问题,难,是现实问题。

2025,希望大家都慢慢变好!

2、“朝气蓬勃的老年人,生不如死的中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现状你怎么看?

3、

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