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故事情节,熟悉的涨价过程,熟悉的流感……最近,有中招吗?
01
新的“流感神药”诞生
2025年,继奥司他韦后,“全病程只需服用一次”的玛巴洛沙韦成为新一代“流感神药”,并引发又一波购药热潮。
近期,甲流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全国多地疾控紧急提醒,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范呼吸道、肠道传染病。
随着流感感染人数增多,抗流感药物的销量近期也持续增长,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等。但相比其他药物,近期玛巴洛沙韦更受欢迎。
玛巴洛沙韦又称为“速福达”,通过抑制病毒基因转录所需特异性酶的活性,从根源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从临床来看,玛巴洛沙韦是一次用药,奥司他韦一般是3-5天用药。因此对比下来,玛巴洛沙韦成为比奥司他韦更受欢迎的流感药。
价格方面,玛巴洛沙韦获批上市仅八个月就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医保谈判前零售价为498元/(20毫克*2片/盒),医保谈判后的医保支付价为222.36元/盒,单片售价超100元。受此次流感影响,价格也有所波动。在阿里健康大药房、京东健康等电商平台上,20mg*2片规格的玛巴洛沙韦单盒价格为230元。而线下药店的价格普遍偏高,在230~260元之间,更有药店定价高至300元。
线上方面,据美团买药数据显示,近一周的甲流指数同比增长130%,相关药品玛巴洛沙韦搜索需求量也持续上升。查询发现,不少药店库存紧张,产品页面出现“仅剩2件”“仅剩1件”之类的提示,部分药店显示售罄。
同上一代“流感神药”奥司他韦相比,玛巴洛沙韦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02
全程只需一次服药的玛巴洛沙韦
从奥司他韦到玛巴洛沙韦,对于患者而言,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玛巴洛沙韦治疗流感只需服一次药,就能在24小时内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缩短传染期并大幅减少流感症状的持续时间。
这种短疗程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奥司他韦需要连续服用五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相比之下,奥司他韦的用药疗程较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而两者之所以在用药疗程与患者依从性上出现差异,主要在于作用机制的不同。
玛巴洛沙韦是一种前体药物,通过水解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巴洛沙韦,发挥抗流感病毒活性,其是针对流感病毒cap依赖型核酸内切酶的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夺取宿主mRNA5’端的cap结构用于自身mRNA转录,使病毒失去自我复制能力,达到在早期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
玛巴洛沙韦能够抑制聚合酶酸性(PA)蛋白的核酸内切酶活性,该蛋白是病毒基因转录所需RNA聚合酶复合物中的一种流感病毒特异性酶。通过抑制mRNA合成的启动,玛巴洛沙韦能够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而奥司他韦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
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后,会进行复制并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去感染更多的细胞。而神经氨酸酶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在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了流感病毒从被感染细胞的释放,这样就减少了流感病毒的播散,抑制了流感病毒的进一步感染。
不同的作用机制决定玛巴洛沙韦通常在服用后24至48小时内开始见效,大多数患者在服用后的24小时内就能感受到症状的缓解,尤其是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其快速起效得益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在流感早期即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
而奥司他韦虽然也能在流感早期发挥显著作用,但其起效速度可能稍慢于玛巴洛沙韦。
当然,虽然玛巴洛沙韦看上去方方面面都领先奥司他韦,但玛巴洛沙韦在适用人群上有一定限制,其目前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单纯性甲流、乙流患者,12岁以下患者不能使用。同时,该药对发病不超过48小时的急性无并发症流感患者有效,流感症状超过48小时的疗效不确切。在服药期间,应避免与乳制品、含高价阳离子的泻药和抗酸药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两代流感神药看似完成了一次“交接棒”,可很少人知道,目前处于流行期的甲流,特效药奥司他韦1999年上市,而玛巴洛沙韦2018年才上市,两者时隔了近20年,几乎每年春秋都会出现流感爆发事件,可为何“流感神药”一次交替竟需20年呢?
03
快不起来的传统药物研制
从奥司他韦到玛巴洛沙韦的迭代花了20年,主要原因在于抗流感药物的研发过程极其复杂且耗时。
以往,如果需要发现一种新的靶向药,需要几个步骤——
Step1:通过现有理论,寻找该疾病相关的新的药物靶点,即要知道药物主要进攻的地方,可以理解为锁;
Step2:在现有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设计,从众多设计物中筛选,找出一种能进攻该“药物靶点”的药物结构,即创造武器;
Step3:通过一定的方法,合成所需的药物结构,也可以理解为配好这把专门的钥匙;
Step4:进行后续药物实验,验证安全性、有效性等,包括临床前研究,也就是我们说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包括一二三四期等)
四个步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传统的药物诞生过程十分艰难,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以及长久的时间,并且极大可能付出了以上的全部,也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上述的每一个步骤如果失败了,就意味着又要重头再来,因此,花几年、十几年能诞生一个新药,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其实也是一些原研药价格很高的原因。
在奥司他韦上市后,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迅速成为治疗流感的经典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他抗流感药物的研发速度,因为市场已经存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情况的变化,对抗流感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玛巴洛沙韦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那些对传统治疗产生抵抗的病毒,以及满足患者对于更方便、更快捷的治疗方案的需求。
当然,传统制药流程始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想要缩短药物研制时间,AI制药成为当下最稳妥的办法。
04
重塑药物研发未来的AI制药
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是制约新药上市的主要瓶颈。而AI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能够快速筛选数百万种化合物,精准预测其生物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及毒性,从而极大地缩短了药物发现的时间线。
传统药物研发耗时长达10-15年,平均投入超过26亿美元,成功率却不足10%。AI技术的引入,正在改变这一困境。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设计,AI正在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展现出巨大潜力,开启医药研发的新纪元。
AI可以基于已有的药物数据和生物信息学知识,构建预测模型,快速锁定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分子,将原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药物发现过程缩短至数月或一年以内。
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人工智能介入新药研发全流程加速新药研发速度。以小分子药物为例,研发周期平均需要约10年,包括发现苗头化合物并经过层层结构优化得到先导化合物的药物发现阶段(2-4年)、针对候选化合物的临床前研究阶段(1-3 年)和临床阶段(3-7 年),其中药物发现阶段是小分子药物研发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且药物筛选技术直接关系到先导化合物质量、研发效率、研发成本以及成药可能性,是新药研发持续进行的关键。
人工智能已介入新药开发全流程,在靶点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化合物虚拟筛选、ADMET 预测有广泛应用,并可辅助临床试验设计患者招聘等,对临床期试验结果预测可有效节省研发费用支出。
此外,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性化治疗成为趋势。AI能够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生理状态及疾病特征,定制化设计药物,实现“一人一药”的精准治疗。这种个性化药物设计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研制的流感药迭代能赶上流感病毒迭代的速度也不可知。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