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一句国学智慧。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古人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说法,来于《大学》第一章: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能很多人读了也就读了,一带而过,并不曾深入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前面说“物”的时候,用本末的顺序,这很好理解;

但为何到了“事”上,却要把终放在始前面呢?难道一件事,不该是先有始后有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的原意是指草木的根,也指事物的根源;

而末则与本相对,指草木的尾巴尖,也指事物较次要的部分。

不论是事还是物,世间任何事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都是先有根,后有分枝,否则就成了本末倒置;

事情的发展也一样,始是开始,终是结束,先有开始后有结束,先有因后有果,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因决定果。

大学》的作者曾参,人称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后儒尊为“宗圣”,儒学五大圣人之一,位列七十二贤。

难道曾子竟不懂得世间最平常的道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不是。

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让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学习也好、做事也罢,凡事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拔苗助长,要抓住重点。

另外,做事时,强调以终为始,目标导向。

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中叶,才被西方管理学大师史蒂芬.科维提出,他本人因《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封神,被尊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

实际上,他这一思想,比中国人晚了整整两千多年。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拾西方人的牙慧,这些东西,不过是老祖宗智慧的末端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讲究格物致知,就是去追本溯源,探究事物最本质的道理。

但同时,不能盲目进行。

世间事物千千万万,如果要每个去格,几辈子都未必够用。

因此,做事必先有所构思,有所计划,换句话说,找到使命与意义,否则,哪怕再勤奋,也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

比如小到要修建一座房屋,也先得有所规划;大到要实现理想,必然先描绘蓝图,甚至开车出游,也要有个目的地,否则上路了,究竟该往西还是向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