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湖北三足鼎立的黄梅戏空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团):秉承解放初50年代湖北省黄梅县籍原安徽省委首任宣传部部长桂林栖同志分管、主持创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遗志,继承1988年至1998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的精神。

湖北省黄冈市:秉承1983年至1994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1983年8月)湖北是黄梅戏的娘家,一定要把黄梅戏请回来!”的精神。1989年8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湖北省黄梅戏剧团(院)在黄州成立,开启了振兴湖北黄梅戏的征程,同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院)杨俊、张辉响应湖北“请黄梅戏回娘家”的号召,从安徽(合肥)走向了湖北。由此湖北地方传统戏曲“京(京剧)汉(汉剧)楚(楚剧)花(花鼓戏)”升级为“京汉楚花黄(黄梅戏)”的格局。湖北认同时(原)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黄梅戏发源(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观点。湖北省继续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加大合作共赢,做大做强黄梅戏戏曲文化。

安徽省安庆市:否定、否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否定、否认黄梅戏由湖北黄梅县途径宿松县传入怀宁县,伪造杜撰起源安庆(怀宁),否认、否定1988年至1998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新文艺出版社《华东地方戏曲介绍》出版(1951年4月《戏曲报》、2006年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2009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载:张紫撰《黄梅调的初步调查》:据我们初步调查研究,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於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

1954年11月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茶山上流行的“采茶调”。乾隆年间【注:1953年陆洪非撰《试谈黄梅调》一文:“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黄梅地区不断发生灾荒,人民纷纷离散,有的逃到江西九江、鄱阳,有的逃到安庆、宿松、望江。逃荒的人们大多靠乞讨为生,乞讨间,他们就敲着道情筒,打着连湘和金钱板来演唱采茶调。以后,它的形式与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与花灯、高跷等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雏形的民间小戏,由广场走上了舞台。这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行着,总称为采茶戏,安徽人则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称为黄梅戏。……黄梅戏最初在安徽流行的地区是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毗邻的宿松、望江等县,清道光以后才逐渐向东发展(道光二十九年1849宿松、望江水灾,当地人民也带着黄梅调出外逃荒),广泛流行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大江南北。【注:陆洪非将“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篡改成“清道光以后才逐渐向东发展(道光二十九年1849宿松、望江水灾,当地人民也带着黄梅调出外逃荒)”,广泛流行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大江南北也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8月陆洪非撰文《关于黄梅戏》(1955年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出版):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从前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都是产茶地区,每年“茶春”(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在一起采茶,唱出许多小调来了。……这些在茶山上所唱的小调,都称它为“采茶调”。黄梅县除“采茶调”外,还有紫云山的“樵歌”和太白湖的“渔歌”也都是有名的。黄梅县唱歌的风气特别旺盛,甚至在人民的想象中,连山上的顽石也都是会唱歌的。千百年来黄梅县一带的劳动人民在采茶、捕鱼和砍柴的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歌谣小调,流传到其他地区则被称为“黄梅调”。又因为是以采茶调为主,故称“黄梅采茶调”。“黄梅采茶调”传播出来是在清乾隆五十年以后的事。【注:1953年陆洪非撰《试谈黄梅调》一文:“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乾隆四十九年黄梅大旱,五十年大水(见小戏《逃水荒》),灾民纷纷逃至临近的安徽的太湖、宿松和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来了。逃荒的人们大都是乞讨为生。乞讨时为了“遮丑”,就沿门歌唱“采茶调”或其他歌曲。利用的形式则有“连厢”、“花鼓”、“道情”、“金钱板”、“罗汉椿”等。因为演唱的目的是乞讨粮食,故称这种演唱形式为“化谷戏”。后来流行在安徽、江西的“黄梅采茶调”,逐渐与民间的“花灯”(如“推车灯”、“挑花篮”等)“高跷”等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采茶调”发展成为民间小戏的材料为望江老艺人胡玉庭所谈,胡玉庭今年六十四岁,十八岁在戏班时,其师祖蔡仲贤八十余岁,常与其谈黄梅戏发展的过程。),即黄梅戏的原始形态。

1959年10月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前言》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1961年10月15日怀宁县委编写组、怀宁县黄梅剧团通过人民日报发布杜撰、伪造“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怀宁)”的文章《黄梅戏》

按:1961年怀宁县委编写组、怀宁县黄梅剧团将徽剧铜陵市枞阳县“枞阳腔(又称石牌调)”伪造、杜撰成怀宁县“黄梅戏怀宁腔(调)”、将黄梅戏伪造、杜撰成是明朝年间形成、将湖北鄂东“罗罗腔”(清中晚期称为“哦呵腔”)伪造、杜撰成统称为安庆“多多腔”,将石牌镇清朝晚期(1840-1912)“安庆梆(班)子(弹腔)”班社和从业艺人伪造、杜撰成怀宁县“黄梅戏怀宁腔(调)”班社和艺人,将清朝晚期嘉庆、咸丰年间(1840-1862)安庆弹腔艺人程福香伪造、杜撰成“明末清初”【或清早期康熙、乾隆(1696—1733 )】黄梅戏艺人和创立班社。

1979年10月政协安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安庆市图书馆资料室编《安庆史话(初稿)·黄梅戏和严凤英》(伪造道光年由宿松传入怀宁):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宿松、望江又遭到水灾,当地的人民又象当年黄梅人逃荒一样,带着黄梅戏流浪到渔米之乡的石牌。【注:安庆市1979年就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怀宁县石牌镇,证据:1953年陆洪非《试谈黄梅调》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洪非. 试谈黄梅调[J]. 文艺月报, 1953, (7):58-60.〉】石牌是徽剧的发源地,这里产生过不少名艺人,黄梅戏在徽剧的影响下,在剧本、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都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舞台艺术。

在此以前,黄梅戏的唱腔和道白都是用湖北腔,到了石牌以后,才改用安庆的地方语言歌唱,因此黄梅戏又叫“怀腔”。【注: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 安徽卷》(100页):“最后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才由丁老六(永泉)、蔡天赐、程积善、桂春柏等,分别在安庆新舞台和爱仁戏院演出;其时阵容日益扩大,逐渐扎下根来。从此确定了以安庆官话为演唱的标准语言,使唱腔渐渐趋于统一、柔和。”也就是“怀腔”“府腔”“府调”是在1930年以后在安庆地区(怀宁县)才有的称呼,在1930年以前黄梅戏的唱腔和道白都是用湖北腔。】

1991年时任安庆市(地区)文联党组书记刘云程《我写黄梅戏》:切不可让前辈从湖北接过来的黄梅戏,在我们手里又被湖北接回老家去。黄梅戏还很年轻,还处于发展阶段。唱腔优美,表演生活化,是黄梅戏的两大特色。但同时也要承认,黄梅戏的家底薄,特别是成熟的、能够常演不衰的剧本不多,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我期望同行们要有竞争意识,但不要搞文人相轻,要有危机意识,但不要自暴自弃。我期望各级领导为黄梅戏的生存和发展多操点心,【切不可让前辈从湖北接过来的黄梅戏,在我们手里又被湖北接回老家去。】如果出现那种情况,我们就将愧对前人,也将遭到后人的唾骂。

1992年10月07日(第一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带的黄梅调。

1995年09月05日(第二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人民日报》:它起源于皖鄂赣毗邻地带,以黄梅采茶调为主,清代中叶流入安庆。

1995年11月05日《人民日报·湖北振兴黄梅戏》:提起黄梅戏,人们自然就想到安徽。其实,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县黄梅县,后辗转流传安徽,解放后由严凤英等艺术家发扬光大起来。

2006年安徽省安庆市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黄梅戏)之后安庆市官方企事业单位开始全方面、全方位组织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事实并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发祥、发源)于安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18号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黄梅戏(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入选。黄梅戏申报书介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2006年11月8日至15日(第四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刊登《黄梅戏艺术》2007年第1期,是安徽(安庆)挑动黄梅戏起源争论打响正式行动的第一枪以及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

200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4版 要闻)刘杰《演出机动灵活 剧目贴近生活安徽民营文艺表演异彩纷呈》:本报合肥12月25日电 记者刘杰报道:入冬以来,黄梅戏发源地安徽怀宁的乡间剧团异常繁忙,许多剧团的订单早已签至正月十五。在安徽,从淮北到江南,全省13000多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城乡,一年下来,30多万场精彩演出,不光为城乡居民奉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自身创收1亿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5月15日,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和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在安庆邀集部分安徽黄梅戏研究者,召开了《黄梅戏源头再探讨》的学术会议,并在2007年第3期的《黄梅戏艺术》中的《戏曲研究》栏目集中发表了关于黄梅戏的“起源”的四篇文章,柏龙驹(时任安徽省文联名誉副主席、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的《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张亭的《黄梅戏诞生在石牌》、秦之的《黄梅戏源自何处》、张建初(时任安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的《此“黄梅”非彼“黄梅”》。就是研讨会后的“学术成果”。通过十余年初步形成以吴功敏(黄梅戏演员、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副所长)、张亭(怀宁人、怀宁县原文化局局长)、汪同元(岳西县图书馆原馆长)、王秋贵(安庆市文化馆原馆长)、韩笑龙(原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原院长)、郑立松(怀宁人、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副所长)、何成结(原《黄梅戏艺术》主编)等人组成推翻和否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安庆骨干队伍,这支队伍是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发祥)于安庆”的中坚力量,亦是2018年出版图书《黄梅戏起源》的骨干核心成员。

2007年,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现今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组织文史工作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再研讨活动,历时五个月,第一批学术论文发表在2007年《黄梅戏艺术》第4期(第3期),提出了对媒体中时常出现黄梅戏“源自湖北,发祥于安徽”【注:应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正确表述】等惯性话语的质疑与匡正,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即由此开始。

2007年7月29日早上5点半陆洪非去世。

2007年12月13日《新安晚报》记者宫礼在该报文艺版所发稿件的题目“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2007年8月30日《安庆晚报》记者部副主任李宏在该报安庆重点栏目中所发稿件的题目“宿松是孕育黄梅戏的源头”。

2008年11月,由中央电视台、北京锐度空间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安庆电视台组成的《大戏黄梅》摄制组在安庆成立。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广新局组织调动了郑立松、凌祖培、何成结、张亭、黄复彩等黄梅戏研究“专家”及专业院团、民间班社全程参与了摄制工作。《大戏黄梅》是安庆市官方第一部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怀宁县石牌镇同时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事实的纪录片。

2009年09月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庆黄梅戏》(合肥:黄山书社):否定、否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否定、否认黄梅戏由湖北黄梅县途径宿松县传入怀宁县,伪造杜撰起源安庆(怀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否认并删改200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介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小组编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册》: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2006年国家级非遗第一批: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10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到安庆市宿松县、潜山县、怀宁县,深入乡村、街镇和文化单位,实地考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等情况。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安庆市领导虞爱华、陈爱军、宋圣军等分别陪同考察。听说弹腔、怀腔在当地仍然十分受欢迎,刘奇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怀宁县石牌镇,刘奇葆步行来到古朴沧桑的历史文化街区,感受老街戏曲文化的点滴遗存。工作人员介绍说:“1982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石牌镇考察时发出了‘来这里朝圣’的感叹。 ”刘奇葆说:“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不能把根丢了。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 ”。街区“黄梅轩”纪念馆内,一组组文字、图片资料详实地记录下了石牌镇戏曲文化艺术兴衰发展的过程,见证着“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根脉。刘奇葆对此予以肯定,他要求石牌镇要围绕徽剧和黄梅戏源头保护搞好规划,建设必要的博物馆和舞台,落实国家各项非遗政策,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小调保护好、传唱好,使戏剧之乡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发展。【此调研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5年10月25日至28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7年5月20日病逝】深入怀宁县石牌镇普济村蹲点,10月26日下午,曹征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就黄梅戏起源、怀腔发展和传承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安庆市市委书记虞爱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市委常委、秘书长宋圣军、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春旺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会。市黄梅戏剧院院长陈兆舜、国家一级编剧何成结及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曹征海指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历史出发,有理有据做好黄梅戏文物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通过珍贵史料、实物以及音乐、声腔、班社、剧目等方面的相互印证,说清起源,彰显黄梅戏源头的魅力。建设黄梅戏数字信息资源库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功德无量,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努力推进,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黄梅戏艺术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魁宝做贡献。【此调研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5年12月15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组织召开“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工作研讨会。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它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示:“戏曲之根不能丢,我们要来寻根。”【批注:刘奇葆考察说:“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不能把根丢了。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深入怀宁县石牌镇普济村蹲点,就黄梅戏起源、怀腔发展和传承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调研课题组。课题组办公室设在市黄梅戏剧院。近日,市黄梅戏剧院组织多位黄梅戏专家,先后三次召开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专题研讨会。目前,已陆续搜集了黄梅戏相关资料。接下来各位专家将从五大版块对黄梅戏起源及发展问题进行比对、论述(即:班社及老艺人的传承体系、音乐比对、民歌及花腔小戏的音乐比对、剧目比对、早期黄梅戏生成与发展等五大版块)。关于黄梅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黄梅戏的起源问题。【此调研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金肽频主编《安庆新文化百年 1915-2015 戏剧卷》:光绪五年(1879年),蔡仲贤因世难年荒,只身流浪到广济、黄梅【注:今湖北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一带靠打砻子糊口。这时,蔡仲贤发现采茶调优美动听,且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努力不久便从黄梅【注:湖北黄梅县】及其附近地区学会了许多采茶调(注:湖北黄梅采茶调“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光绪七年(1881年),蔡仲贤在家乡望江县正式成立采茶调流动班子,活跃于怀宁、太湖、宿松、潜山、黄梅一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采茶调【注:湖北黄梅采茶调】在蔡氏师徒的演唱过程中,不断吸取民歌小调和“徽调”、“高腔”、“平安调”的优美曲调,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小戏——黄梅调【注: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正式命名“黄梅戏”】。

2016年4月13日,“黄梅戏起源与发展”专家聘请仪式暨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安庆市潜山县籍人,2014年朱万曙编著《灯与戏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之中挑起否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资源管理处负责人,以及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出席会议。陈爱军部长感谢各位专家对黄梅戏传承振兴发展的关心支持,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推进情况,希望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廖奔代表北京专家充分肯定了该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进研究取得成果。活动期间,陈部长向有关专家颁发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课题组顾问聘书。会上专家们还就下一步课题如何进一步深入进行了研讨。

2016年12月19日《人民网》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申报的课题——“‘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被确立为2016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戏曲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次发布文件,部署相关工作。中央和省委领导极其重视安庆戏曲文化。“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调查与研究选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关于“黄梅戏起源与发展”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看法,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一些观点缺少坚实的调研依据,缺乏综合的、全方位的学术把握。为进一步推进、深化理论认识,从田野调查入手,经过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科学成果,非常必要。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专题的学术探索活动,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戏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2017年1月12日就通过《人民日报》19版(记者张贺)发文《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据课题组成员(王秋贵等)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黄梅戏真正的起源、发祥地安徽安庆。”【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8年元月成书出版,在这本《黄梅戏起源》的学术专著中,旗帜鲜明地表达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起源皖河流域各县的乡野之中。”【此书《黄梅戏起源》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8年9月11日,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磊发言(新闻发布词):“我谨代表艺术节筹委会和安庆市委、市政府……起源于安庆的黄梅戏,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瑰宝。100多年来,黄梅戏从草台登上舞台,经过了极不寻常的历程,从民间小戏成长为唱响大江南北、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届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8年12月安庆市档案局编《黄梅戏剪影》(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大致说来,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的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注:否定、否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否定、否认黄梅戏由湖北黄梅县途径宿松县传入怀宁县,伪造杜撰起源安庆(怀宁)。】

2019年姚鑫《从〈安庆日报〉对黄梅戏的报道看区域文化传播》:黄梅戏的演出和传承以宿松县、怀宁县、望江县、岳西县和桐城市这五个地区为主(均为黄梅戏发源地),迎江区、大观区和宜秀区因安庆市政府的大力推行和相关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也成为黄梅戏的主要传承地,太湖县和潜山县次之。

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07月03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文化》微信公众号宣传:黄梅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最初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创造并唱响于乡村草台,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梅戏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点扶持,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百一十八项,黄梅戏傲然跻身其中。【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21年9月25日,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之际,中共安庆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刊登了文章《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著的《黄梅戏起源》一书中,如此表述黄梅戏起源。【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21年09月29日,荆楚网东湖评论:王焱尧《好戏“联”台,何分黄梅安庆?》(节选):“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著的《黄梅戏起源》一书中,如此表述黄梅戏起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争,随着《安庆日报》的这篇“盖棺定论”的文章,互联网上的挞伐之声、口舌之争再次甚嚣尘上,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冈市两地居民隔空叫话,拌嘴斗舌,妇姑勃溪,更有甚者,恶语相对。9月28日晚,黄梅县融媒体中心发布了《黄梅戏起源,不该争的事实!》文章,针尖对麦芒地从多个维度,对“黄梅戏发源地来自黄梅县”进行充分阐述,同时公开指责安庆方面“刊发的文章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不顾湖北和安徽友好往来的感情,充满了挑衅味道”。事实上,早在2006年6月,原国家文化部就给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同时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而两地也按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的说法,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利用“黄梅戏”这一文旅产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黄梅戏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21年10月3日新华网《〈霜天红烛〉亮相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受好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冈市的黄梅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冈师范学院作为黄冈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一直致力于黄梅戏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从2010年开始,学校就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合作开展黄梅戏教学和研究。2016年,学校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黄梅戏产业学院,设置黄梅戏本科专业,在黄梅戏学院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下,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共同培养人才。

2021年11曰12日(16日)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官网发布了《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源源溯》两篇文章,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 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也 曾被称为“怀腔”、“府调”。1953 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黄梅戏作为新剧种被正式定名。2006年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授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23年6月安庆市文旅局给安庆市政协委员提案答复(官方性质):安庆是“有戏的城市”。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繁荣发展于安庆,唱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2024年9月22日《央广网》(第十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庆市是座“有戏的城市”。黄梅小调在这里发芽【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繁荣发展于安庆】,唱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