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为全国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从学界来看,对于剧种的历史渊源、剧目文本、演出形式、音乐唱腔、组织机制、保护传承、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关注,呈现出多元化视野、多角度切入、多层次分析的形态,是剧种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对21世纪以来黄梅戏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了解黄梅戏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全貌,而且为构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演进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案例实证。

持续搜集整理基础性史料是黄梅戏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黄梅戏从民间小调演变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仅用了百余年的时间。有关黄梅戏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对史料库的建设也成为黄梅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21世纪以前,黄梅戏传统唱腔与剧目的搜集与整理为黄梅戏研究开疆拓土,特色剧目和艺人的散论又为黄梅戏探究注入新鲜血液。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可管中窥豹,为后世的黄梅戏研究拓宽进路。

21世纪以来,学界掀起一场文化遗产研究的新浪潮,各种资料性著作相继问世,纵览累累硕果,“史、志、论”等综合性汇编与音乐唱腔整理、剧目搜集编纂、人物传记等专题性整理为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黄梅戏艺术的本体研究呈现出多维视角。概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一是历史演进众说纷纭。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地,学界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湖北黄梅和安徽安庆两地。许多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但大多一笔带过或人云亦云,推论和猜想多于谨慎考证,所得出的推论也大致相同。

因史料阙如,追溯黄梅戏的起源地存在一定困难。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清其产生源头,虽然可以弥补历史研究的缺憾,对于推动黄梅戏的文化基因研究以及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旧社会形成的民间戏曲,不完全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制约,而是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风尚、习俗等生活内容为基础”。湖北黄梅与安徽安庆本属于趋同的文化区域,当地的一些民间小戏本质同根同源、同宗同脉。所以,我们不应囿于狭隘的文化观,而应以大区域文化观念来理解黄梅戏的起源。

二是剧目研究深耕厚植。黄梅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传统剧目、现代剧目与新编历史剧目。传统剧目的收集整理已经较为完备,近年来关于其文化解读与深度挖掘又丰添延展了黄梅戏研究的细分领域。并且随着跨学科研究的盛行,从腔词关系和唱词特点来探究黄梅戏语言文化逐渐增多,这些成果对黄梅戏创演人员的艺术实践均有启示作用,也体现出语言学与戏曲学交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三是表演艺术广而未精。黄梅戏舞台表演是剧种与观众间最直观的沟通形式,其表演特征、音乐、舞美设计的研究可展示表演中的卓越艺术成就,亦可彰明表演中隐微的不足与疏漏,故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此类研究有大量成果涌现,但存在同质化倾向。尤其在戏曲音乐方面,深层次探究较为薄弱。

四是演出群体经久聚焦。演出群体作为连接剧目文本与舞台表演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历史与生存现状为学界近年来所持续关注。尤其是对早期班社的历史研究实属可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历史,也弥补了黄梅戏史学研究的一些空白。

五是保护传承政策共探。黄梅戏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相关计划的实施,黄梅戏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类研究或是从宏观文化遗产学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黄梅戏的保护、传承等现状进行梳理;或是从微观层面,进行个案研究,提出可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可见,21世纪的黄梅戏本体研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文本分析方面,运用语言学与戏曲学交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其他方面,同质化、重复性的讨论较多,深层次探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戏曲音乐方面的研究严重缺失。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是剧种的灵魂与特色所在,但前人研究却侧重于戏曲文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戏曲界相关研究人员大多是文学背景,具有音乐背景的研究者较少,对剧种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音乐角度研究剧种的范式形成没有新的突破,导致研究的停滞。亟须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来进行突破。俗话说,“无曲不成戏”,戏曲音乐中所蕴含的剧种腔调特质元素有待深入挖掘。我们需要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戏曲音乐理论体系,从音乐学的角度深挖剧种内涵,助力黄梅戏研究的全面发展。

黄梅戏作为“徽字招牌”,文化性影响研究方兴未艾,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唱腔、表演、服装等已成为安徽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已渗透入当地的文化传播、文化旅游和文化生态建设中,同样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短视频平台在黄梅戏的当代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视频内容、审美、运营、传播等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实践,还为其他剧种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旅游是保护与开发黄梅戏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青年人出现了“国风热”的积极态势,对黄梅戏的研究也拓展到了文创领域。此类研究有助于拓宽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于黄梅戏的文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文化生态建设是黄梅戏渗透人民日常活动、打造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其社会文化意义生成过程与认同建构,可以为传统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总之,对黄梅戏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黄梅戏的关注视野呈多元化趋势;研究方法由历史考证、文献梳理“二重证据法”逐渐吸纳实地探寻“回归历史现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使黄梅戏文化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来。前人的丰硕成果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仍需加大学理性研究力度,避免重复化、单一性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将黄梅戏放在更大的戏曲史背景之下,紧紧抓住其独有的特性,探究与其他剧种的关联,构建更为系统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黄梅戏剧种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研究、剧种保护与传承等各方面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本文系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项目(2021QNYC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