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于吉萨的拖延已久的大埃及博物馆,到日本大阪的世博会场馆建设,到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再到尼日利亚拉各斯喧闹的、非欧洲风格的约鲁巴文化中心,以及阿布扎比的扎耶德国家博物馆等。在2025年,有不少新的艺术文博场馆项目即将落成,为公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澎湃新闻特此选取了在新年的一年里最值得期待的10座新建场馆。
埃及吉萨|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这个拖延已久的大项目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耗资超过10亿美元。目前,这一博物馆尚未全面开放,但参观者已经有机会在试运行期间体验其主要展厅。
大埃及博物馆的顶层可以看到金字塔,博物馆共有六层,12 个展厅展示了埃及的历史
大埃及博物馆入口
2002年,埃及政府就宣布了建造大埃及博物馆的计划,并在距离吉萨金字塔只有两公里的地方确定了选址。2005年,博物馆正式开建,但由于经费原因,这一工期一拖再拖。
到了2023年,这一博物馆开放了大厅部分区域,并呈现了图坦卡蒙沉浸式展览。之后,大埃及博物馆开始初期试运行,并陆续开发更多区域。
大埃及博物馆的入口,其设计深受吉萨金字塔的影响
在博物馆入口不远处的大方尖碑,其主人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拉美西斯二世,距今已有3300年历史。这一文物的亮点是,方尖碑展陈的形式是悬浮,不着地。走进大厅,参观者首先看到的是仍然是属于拉美西斯二世的文物,一座巨大的红色花岗岩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建于公元前 1279-1213年。进入展厅,迎接参观者的是一座巨大的红色花岗岩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建于公元前 1279-1213年。1955年,这座雕像被竖立在开罗最繁华的广场之一,并在那里保留了50年之久,成为埃及人耳熟能详的物品。后因交通污染和附近经过的火车的震动而转移至了博物馆内。
大埃及博物馆展厅内部
大埃及博物馆的内部和外部设计深受吉萨金字塔的影响。观者站在六层高的大楼梯顶端则能看到吉萨金字塔。在馆内,12个主要展厅展示了皇家雕像、狮身人面像、石棺、方尖碑和花岗岩圆柱。这些展厅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罗马时代的各个时期,其中赫努姆-纳赫特(Khnum-Nakht)的棺木和哈特谢普苏特女王(Hatshepsut)的跪姿雕像是亮点之一。
日本大阪|世博会场馆
大阪世博会园区效果图
2025年,日本关西的大阪将于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办世博会。早在1970年,大阪就举办了亚洲的首次世博会,当时世博会的象征是由著名艺术家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如今依然是大阪的重要地标之一,屹立于世博纪念公园内。
此次世博会的主会场位于大阪的“梦洲(YUME SHIMA)”人工岛举行,总体主题为“Designing a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旨在促进关于未来城市和社会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和对话。
世博会方案效果图
设计师藤本壮介在世博会场馆外围设计了一条长2000米、直径615米、高12米至22米的环状回廊,与各国家馆相连接。“木环”在技术上展示了木建筑的可能性,表达了将传统木结构工艺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的理念。
据悉,会场内将大致分为三大展区,日本国内展区、海外展区以及主题展区。其中主题展区邀请到了包括小山薰堂在内的活跃于各行各业的一线人士共同参与策划。其中,日本馆作为东道国展馆,以“生命和生命的间隙 - Between Lives -”为理念,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通过将世博会会场内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生物气体发电等,创造一个可循环生态链,激发参观者对可持续社会发展的意识。
日本馆效果图
关西馆以“The Brilliance of Kansai’s Rich History and Its Present Day”为主题,由滋贺县、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鸟取县、德岛县、福井县和三重县共九个府县共同出展。关西馆的建筑呈六边形,层高最高处达12米,整个建筑外覆盖上了白膜,内部的光线可自然外透,而外部则将会有灯光秀,远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灯笼。
此外,世博会中国馆无疑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据悉,此次中国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方案“中华书简”,取形于中国传统的书简长卷,融合竹子、汉字、书卷三个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
中国馆建筑效果图
中国馆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与现代展览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展示空间犹如文明演进,从历史走向未来。封闭的无柱展厅与自然采光空间巧妙结合,虚实相生,既便于布展,又在观览中营造人与自然互动的美妙感受,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尼日利亚拉各斯|约翰·兰德尔约鲁巴文化与历史中心
位于拉各斯的约翰·兰德尔约鲁巴文化与历史中心,设有一个新游泳池和博物馆
约鲁巴中心位于尼日利亚拉各斯岛的文化中心,其前身是分别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的游泳池和纪念馆。这个在殖民统治时期曾唤起人们自豪感的大院年久失修,于20世纪70年代末关闭。
2024年年底,约鲁巴文化与历史中心的新游泳池和最先进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建筑以分形结构拔地而起,向约鲁巴人(Yorùbá)的建房原则致敬。该建筑的外墙采用泥土色颜料,让人联想到古老约鲁巴人居住区的泥土特征。
约鲁巴文化与历史中心内部
博物馆的首席建筑师塞恩·奥杜沃勒(Seun Oduwole)说,“如果你去西方的博物馆,非洲展区通常在地下室,光线很暗。而这座博物馆用色彩和声音来突出约鲁巴文化的活力和动感。”
阿联酋阿布扎比|扎耶德国家博物馆
扎耶德国家博物馆上方耸立的钢结构灵感来自于猎鹰的翅膀
位于阿布扎比萨迪亚特(Saadiyat)文化区的扎耶德国家博物馆预计将于2025年对外开放。这一博物馆将展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古至今的丰富历史、文化和故事。这一建筑的设计师是来自 Foster + Partners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勋爵(Lord Norman Foster)。他为博物馆设计了五座钢结构建筑,耸立在建筑上方,灵感来自于猎鹰飞翔时的翅膀。而玻璃面板让人联想到阿联酋传统的风塔(barjeel)。
扎耶德国家博物馆内部效果图
这一博物馆将展示过去50年来的考古发现:从古老的法拉杰灌溉系统到青铜时代铜矿开采的证据,还包括马甘船(一艘 18 米长的青铜时代船只的复制品)、阿布扎比珍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珍珠之一)和伊斯兰艺术最精美的手稿蓝色古兰经对开本等。
该博物馆馆长彼得-马吉(Peter Magee)说:“这是第一次有如此规模和雄心的展馆来展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古至今是如何成为一个繁荣的文化交流中心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
从远处眺望,这座博物院仿佛一艘巨大的“船”,静静地“悬浮”在运河之上,随着水波轻轻摇曳,仿佛正在历史的河流中航行。这是杭州大城北地区的新地标,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效果图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效果图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定)的定位是“城市新地标、文化新平台、市民新乐园”,旨在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大运河的魅力和历史。这一建筑由北京奥运鸟巢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以及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灵感由大运河水道而生,形象如画中水墨一笔。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近3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运河博物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酒店)、多功能会议中心等,其中博物馆主体高约35.07米(7层),交流中心主体高约70米(15层)。设计方案通过将建筑主体抬高12米并尽量减少接触地面的结构元素,释放悬浮博物院下方的空间,提供了有遮蔽的公共空间。大型公共功能区则被置于如面纱般的玻璃幕墙内。展览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分为两层,且每层可独立运营,可灵活适应各种策展项目。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效果图
整座博物院依山面水,高高抬起的博物馆映照在运河上,波光粼粼的运河水渲染着博物馆的立面。方案完美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山水世界观,旨在于城市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间建立直接的空间联系。据悉,这一建筑整体预计于2025年年底完工。
中国|深圳自然博物馆
深圳自然博物馆从河流三角洲蜿蜒而起,自然地吸引游客和市民走上屋顶,进入一段旅程。该项目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燕子湖片区,总用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53万平方米,包含1栋单体建筑以及相应的“全域”景观绿化体系,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两层,规划建设陈列展览区、公共服务区、教育展示区、藏品保管保护区、综合业务与学术研究区,以及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六大功能部分。博物馆以收藏、展览、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为四大基本功能,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自然标本展览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和世界一流的自然历史收藏中心、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深圳自然博物馆 鸟瞰效果图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建筑方案以“河流三角洲”为灵感,由五个锥形结构构成主体,宽阔的走廊与公共设施形成流畅动线,将圆锥体形的大厅与展厅包裹其中,发展出高低起伏、弯曲多变的建筑形态。建筑外立面以直纹斜面石材作为主要材质,如同天然形成的“海蚀崖”肌理,体现出与自然融合的内涵及气质。
在屋顶公园眺望坪山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共公园网络的延伸,博物馆的目标是将绿植区域尽可能扩大。独一无二的屋面公园将全域自然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延展,游客可以沿坡道从首层漫步到博物馆屋顶,欣赏全然开阔的多重自然风光。展览区域以“地表之下、河流之畔、群山之巅”为设计理念,分区呈现不同的视觉特征,为参观者讲述自然历史的故事。
印度卡纳塔克邦|汉皮艺术实验室
印度的汉皮艺术实验室坐落在通加巴德拉河(Tungabhadra River)旁,位于卡纳塔克邦的维贾亚那加拉神庙城(今汉皮)附近。这里环境优美,据艺术中心创始人桑吉塔-金达尔(Sangita Jindal)介绍,这里是一个“艺术、遗产和自然相互交融”的地方。
位于卡纳塔克邦的汉皮艺术实验室的设计与当地景观的轮廓和流动形状相呼应
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遍布废墟、寺庙和古迹。这里的历史与这一艺术中心的精神密不可分。因为这座古城在 14 世纪至 16 世纪期间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建筑和文学中心。如今的汉皮艺术实验室拥有展览空间、工作室和一系列艺术家公寓,并设有陶瓷、版画和3D打印工作室。建筑的绿色屋顶也可供参观者使用。
该建筑由来自孟买的sP+a 公司首席建筑师 萨米普·帕多拉(Sameep Padora) 设计,其设计灵感来自通加巴德拉河和附近点缀其间的巨石雕刻的轮廓和流动形状。
塞内加尔|Bët-bi 博物馆
Bët-bi 博物馆位于西非塞内加尔冈比亚地区,该地区因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古代巨石而闻名。沃洛夫语是塞内加尔所使用的一种语言,“Bët-bi”在沃洛夫语中的意思是“眼睛”。
Bët-bi博物馆。Bët-bi在沃洛夫语中是眼睛的意思,灵感来自于该地的历史
据博物馆介绍,“Bët-bi”的核心目标是将视觉艺术的乐趣带给以前可能没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人们。在这一博物馆内,古代工艺家居用品、面具和雕塑将与现代及当代非洲艺术共同展出。
来自尼日尔的建筑师玛丽亚姆·伊素福(Mariam Issoufou)说,这一建筑的灵感来自遗址本身的历史。“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文化财富一直被掠夺,用于博物馆收藏。现在,我们通过将展厅沉入地下,我们回溯了这片土地的神圣性,在为艺术和创意表达创造空间的同时,也是对前人的尊重。”
据悉,Bët-bi 博物馆预计于2025年开放。
荷兰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效果图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由MAD建筑事务所设计。MAD将“移民”主题升华为流动、多元、碰撞等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方案以飞升的银色楼梯和海鸟雕塑,为库房带来全新面貌。两条旋转楼梯相互交缠,从玻璃屋顶延伸而出,在顶部连结形成一处360度的观景平台。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施工现场
建筑的改造充分考虑了整体的功能实现以及对周遭环境的融入。观众从河边或城市均可进入博物馆,到展厅观展或走上旋转楼梯俯瞰城市,游览动线具有弹性。建筑临河的底层空间融合了创意、餐饮、文化等多元功能,充分激发社区活力,让Fenix移民博物馆不仅延续历史,还成为催生新文化的重要场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萨卡博物馆
萨卡博物馆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雅娜(Ayana)度假村内的一个新文化中心。该博物馆的名称源自巴厘岛古老的萨卡历法。据博物馆介绍,萨卡历法从“静居日”(Nyepi)开始,在这一天,所有 “巴厘岛印度教徒必须待在家里,不得从事任何工作、旅行和娱乐活动,甚至连岛上的机场也要关闭。
萨卡博物馆正在规划一个专门展示巴厘岛艺术的遗产展厅
在博物馆委托制作的作品中,有10个由当地工匠为“静居日”(Nyepi)前夕的驱魔仪式(Pengerupukan)游行制作的 “ogoh-ogoh”巨型肖像。在2025年,博物馆计划举办几场与该日历相关的新展览:一场身临其境的“涅皮节”体验、一个专门展示巴厘岛艺术的遗产展厅,以及一场展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巴厘岛古老习俗——苏巴克农业系统的展览。
(本文综合自《卫报》、有方空间、GA环球建筑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