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4)

上回说,孔子提到了“好学”的重要标准,是人格修养。

比如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孔文子的“不耻下问”,等等。

那么,“好学”的标准仅仅是人格修养吗?不是的。

它包括人格修养,但不限于人格修养。

孔子重视的“学”,也不仅仅是学修养;他所重视的、认可的好学,是“人生大道”之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这一章,还是出现在《学而》篇中。《学而》是《论语》之“眼”,此言非虚。

什么才算好学呢?

孔子说:

吃饭不追求饱——古时候,吃饱就不错了,所以说“食无求饱”。用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吃饱就行,别追求什么山珍海味、口腹之欲了。

居住不追求安稳舒适——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物理上的居住,更宜理解为心理上的安逸,或者可译为“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要走出舒适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勤快、灵敏,说话谨慎——敏于事,不能仅仅理解为行动敏捷,更应理解为处事方式和工作心态。所谓“敏”,有“灵敏”“灵活”之意。

这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所谓中庸,不是刻板地“折中”,不是和稀泥,而是“用合适的方法”。

敏于事,慎于言,用“中庸”来阐释,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做事,用合适的言辞来说话;多数时候,要先做(敏于事)后说(慎于言),尽量避免先说后做,杜绝说了不做。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把他当成标杆,来匡正自己,和“见贤思齐”类似。只不过“见贤思齐”更微观,“有道而正”更宏观,是从人生大道的角度而言的。

——这才是孔子眼中的“好学”。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而言,孔子的“好学”,可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

要有境界和修养。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的就是这个。别老盯着眼前的仨瓜俩枣,别光追求舒适,得有点骨气。

饱暖舒适,让人丧失斗志,让人昏昏欲睡,不思进取。我有过这样的体验:坐在沙发上读书,不如坐在冷板凳上效果好;在温暖的屋子里学习,不如在冷屋子里效率高。

要有方式和方法。敏于事,慎于言,这是人生智慧。孔子还说,“先行其言而后行之”(意思是事情先做了,然后再说。《论语·为政》),也是谈“说”和“做”的关系。光说不做不行,光做不说或者不会说,孔子也不赞同。这又是一门大功课,容以后再说。

要有宏大理想,要有人生榜样,以理想和榜样来“匡正”自己的行动。孔子重视的“道”,到底是什么?和道家一样,很难说清楚。但孔子指了一条路:仁,义。

孔子说,“居仁由义”。仁是底色,义是路径。做到这两点,“道”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孔子经常说“天下无道”,但从没有放弃“道”,没有放弃“天下大同”的理想。就算实现不了,“道”的存在,也会指引人、鼓舞人、安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榜样,没有偶像,也不行。榜样是具体的,是“道”的化身。你可以不知道什么是“道”,但如果生在他的时代,你却可以接近孔子;接近了孔子,就理解了什么是道。

孔子也有自己的偶像,周公,尧舜,周文王,大概都是吧,虽然我们不明确他是如何给偶像排名的。

更重要的,是要以榜样为标准,来匡正自己。换句话说,一定不能光去崇拜、光去仰慕,要有实际行动。这才是真正的“追星”。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