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抓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应切实履行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学校存在校长陪餐制度走形变样、落空落虚问题。一些校长陪餐次数少,有的校长甚至一个学期都不陪一次餐;有的学校安排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代替校长陪餐,代替校长填写虚假陪餐记录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校长虽然去食堂用餐,但没有同学生一起用餐,只吃饭、不检查,敷衍了事。(半月谈)

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校长陪餐制被各方寄予厚望。梳理“校长陪餐制”的前世今生,我们会发现,其最初源于民间的自发创造,后经自下而上传导、吸纳,最终成型为一个完善的制度。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陪餐制度正式铺开。

落地实施多年之后,从实践反馈来看,校长陪餐制但凡能够严格落实的,基本都取得了预期效果。但诚如媒体调查所发现的,在一些地方,校长配餐制还存在着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因为不重视、麻痹大意。我们知道,校园的供餐体系,是高度固定化、程式化的,久而久之,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难免会滋生出一种“心中有数”“尽在掌握”的懈怠感——误认为“陪餐”没意义、没发现、没成果,殊不知主观上的松懈、弃防,恰恰会导致隐患爆发。

长期陪餐,厌倦情绪滋长,其实也不足为奇。现实中,有些学校,校长上任伊始对此还颇为上心,平安无事时间长了,也就有些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了。之于此,其实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门已经有所察觉,并推出了针对性的制度升级方案。比如说,前不久,福州就发布了局长陪餐制。陪餐人员为市县两级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机关处(科)室负责人,原则上陪餐人员每月到中小学、幼儿园陪餐不少于一次。类似的举措,就是要让陪餐人员的提级化、多元化,以此来破解“监督疲劳”。

校长陪餐,仅仅靠责任心驱动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还是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科学性安排,鼓励更多元的力量,积极参与到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