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元宵节后第一天,国务院发布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至此,全国所有42个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国务院批复(简称“国批”)城市全部获批!
那么,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九省通衢”武汉,在这次总规批复中有何亮点呢?
武汉还只是“中部中心”
从城市性质来看,尽管很多湖北人还是期待压轴批复的武汉城市定位能给人意外惊喜,但毕竟城市竞争激烈,与2020年版总规相比,武汉还是定位“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看来要升级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还要再努力十年。当然,武汉这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还是很硬核和独一无二的,毕竟,在目前批复的东部、中部、西部等大区域中心城市定位表述中,都是带有“重要的”三个字,按中国的文字规则,限定语越多,重要性越低。另外,武汉的交通地位在这一轮总规中获得擢升,上一轮只是 “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一轮确认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以3141万人次,位居全国第13位、中部第1位。

从核心职能来看,相比2020年版,武汉原先的“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三个职能被拆分独立进行了定位,其中,“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转为“中部经济中心”,尽管辐射范围缩小,但由单一的“工业”、地位不高的“基地”转为复合功能更强的“经济“和地位显要的”中心”,一降两升,武汉的经济地位在全国略有提升;“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转为“中部科技创新中心”,与前面的“工业”一样,基本也是“一降两升”,科技创新的全国地位也是略有提升;交通枢纽则由“我国重要”提升为“国际性,交通地位升了一级!
因此,对比上一轮规划,武汉城市定位只能说略有提升!
对比申报,武汉“很受伤”
对比2021年7月武汉发布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稿可以发现,武汉不但无缘“国家中心城市”,连“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未获确认,而“四大中心”的核心职能也全部被降级,均由国家或国际降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也未获认可, 额外增加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辐射范围只有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区域范围还不如中部,只能是区域性。
因此,总体来看,武汉之前自己申报的定位与这次国家批复的定位还是落差很大的,伤心总是难免的!
公示稿中的武汉城市定位

中部“老大”无可撼动
那么,在中部6个已获“国批”城市中,武汉又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从中心城市能级来看,由于武汉落选,导致中部地区成为我国东、中、西三个大区域内唯一没有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地区,但与郑州、太原两个“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相比,武汉由于少了“重要的”三个字,成功超越郑州、太原处于中部第一层次,成为中部地区的无可争议的“带头大哥”。

从核心职能对比来看,武汉更是在中部处于超然的“领导地位”,除了在“中部商贸物流中心”上郑州与武汉平起平坐外,其他的“三个中心”职能,武汉均是碾压其他中部城市,充分展现了武汉在中部的“老大”地位不可撼动。
武汉为何无缘“国中”?
我们再把对比的范围放到东部、西部获批的7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可以发现,在核心职能上,武汉有4项“中部中心”职能,成都和西安各有3项“西部中心”职能,南京、杭州分别仅有2项和1项“东部中心”职能,在这方面武汉还是完胜这4个城市的,这应该也是武汉成为大区域“中心城市”中唯一不带“重要的”根本原因。
当然,武汉也有城市短板,就是缺少“全国性”、“国际性”的核心职能,而成都、南京、苏州都是“全国性制造业基地”,杭州也是“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西安、杭州、苏州也是“国际旅游目的地,乌鲁木齐还是“面向中亚西亚交往中心、国际商贸物流中心”,这大概也是武汉无缘“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缺少在全国和世界上拿得出手的“王牌”!

综上所述,由于武汉缺少辐射全国和国际的硬核力量,只能遗憾止步“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但也比其他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定位略高了半截,在第二层级中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要晋升到更高层次的“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恐怕需要拿出百倍的努力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