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当正教授?武汉大学开出60万年薪以及200万安家费",这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有人算过一笔账,说这笔钱够自己活三辈子,也有人调侃"原来我和天才之间隔着的不是学历而是光年",武大已经用实际行动,来了一场“学术圈的抢人大战”——29岁的海归博士赵莽,毕业仅一年就被直聘为教授,创下武大史上首个年轻教授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的教师名录里,在高校普遍要求"35岁以下青年"的当下,赵莽的破格晋升让大家觉得的不可思议,但更多人好奇:这小伙子到底凭啥?是学历镀金,还是真材实料?

争议焦点集中在两个数字:60万年薪和200万安家费。按照武汉2023年社会平均工资8183元来计算,这笔安家费相当于普通工薪族不吃不喝干20年。但翻开赵莽的履历表,或许能理解武大为何敢下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博士毕业时,赵莽本就能在欧洲轻松拿到高薪职位,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回国发展。这位年轻博士在读期间就在IEEE/ACM ToN、IEEE TIFS等顶级期刊发表5篇论文,其中关于后量子密码的研究被列为领域必读文献。他主导的"开发后量子安全身份服务"项目,直接对接微软安全响应中心,研究成果正在改写全球数据加密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工智能可能破解现有密码体系的危机下,赵莽的研究方向恰好卡住了数字时代的命门。武大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兵在采访中透露,学院为引进赵莽筹备了半年,期间还要与麻省理工、剑桥等国际名校抢人。成功打动这位青年才俊的,除了优越的待遇,还有组建8人科研团队的承诺和雷军奖学金的30万科研启动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持续发酵一周后,武汉大学官微发布《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说明》,首次披露人才引进评估体系:基础年薪60万属于"战略科学家"档,需满足"国际顶尖期刊论文3篇以上""主导重大科研项目"等7项硬指标。而赵莽的引进流程显示,其材料经过3轮校外专家盲审,学术委员会全票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事人赵莽近日接受《新京报》专访时,首次回应年龄质疑:"密码学是年轻人的战场,GPT-4破解RSA-2048密钥只需4小时,我们没时间等资历。"他透露入职后立即启动"抗量子人工智能加密"项目,团队已收到小米、华为等企业的合作邀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相继调整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中科大更是在官网挂出"35岁以下正高特聘岗位"。学术圈流传的微信截图显示,某985高校工作群连夜讨论"是否要跟进武大模式"。而普通网友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现实层面——在武汉房价2万/㎡的光谷核心区,200万安家费确实能全款拿下百平住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在为"29岁正教授"惊叹时,顶尖人才的定价权早已突破传统认知。赵莽的案例与其说是特例,不如看作高校面对科技竞赛的应激反应。毕竟,能破解量子计算机的密码学家,某种程度上比某些专家更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格晋升会不会造成学术浮躁?天价待遇是否挤压普通教师资源?好在武汉大学给出了透明的人才评估流程,用制度保障了公平性。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家孩子"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别人的价值,毕竟,与其让欧美用更高代价挖走人才,不如我们主动出击!